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大夏文圣 > 第六十二章:江宁之祸,人心惶惶,大夏京都,暗流涌动

第六十二章:江宁之祸,人心惶惶,大夏京都,暗流涌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可要是天价买粮,那就完全没必要了。

“尚书大人,那什么价格愿意购粮?”

李侍郎询问道。

“最高十二两。”

何言出声,说出心底价。

十二两的确没啥问题,虽然翻倍了,但江宁府发生洪灾,想要维持原价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要说的话,十二两白银一石,的的确确没问题,百姓自己掏点钱,朝廷掏大头。

只要能稳定局势,问题便可以逐步解决。

“好。”

“那属下着手处理此事。”

李侍郎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

大夏吏部。

同样也在围绕此事议论。

但不同于户部救灾之事。

吏部后堂。

只有三人。

吏部尚书胡庸,吏部左侍郎徐来,吏部右侍郎王江。

“江宁郡郡守当真是胡作为非,府内米商将粮米价格抬至六十两一石,天底下哪里有这么贵的粮食?”

徐来的声音响起,痛斥江宁郡郡守失责。

“灾民四起,官仓无粮,他这般做也是无可奈何之为,虽有些过失,但也在情理之中啊。”

王江出声,江宁郡郡守张旸与他有些关系,自然要说上几句好话。

“情理之中?”

“官仓无粮,难道就可以让这些奸商肆意任为吗?”

“这才几日?就涨至六十两一石,十倍之价,这就是官吏无能。”

徐来继续痛斥。

丝毫不给对方任何一点面子。

“徐大人,您这话有些过了。”

“天灾人祸,谁能控制?再者朝廷百官,有谁想出良策?”

王江有些不服气了。

只是,就在此时,吏部尚书胡庸之声却已响起。

“眼下之事,不是张旸所能抉择的了。”

胡庸一开口。

两人顿时闭嘴。

同时也在细细琢磨。

“尚书大人的意思是说,是有人在背后指点张旸?”

他们听得出这是什么意思,忍不住好奇问道。

“昨日,大夏书院,顾锦年献策,苏文景连赞三声好。”

“而后入宫,陛下也龙颜大悦。”

“今日,江宁郡郡守张旸,便放任粮价不管。”

“两位说说看,这其中有什么巧合吗?”

胡庸平静,道出关键点。

“顾锦年献策?他能献什么策?文章诗词,顾锦年的确不错,老夫也佩服,可国之大事,他一个稚童懂什么?”

“此事属下也听说过,可属下并不认为,顾锦年能献什么策,民间百姓也有言说,是苏文景看中顾锦年之才华,故而起了收徒之念,写下策略,将功劳赠给顾锦年。”

“这个说法,属下认可。”

两人开口,从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他们认可顾锦年的文采,可对于治国这方面,他们并不认可。

这并不是轻视,而是种种原因,读书好不代表就会治国。

哪怕是科举状元,刚开始也不过只能入个翰林院罢了。

原因很简单,在朝堂这个大染缸磨练一二。

不吃亏,不上当,难以大用。

这世间上不可否认是有天才的,但计谋这种东西,与阅历有很大关系。

只是胡庸端起茶杯,细细品了一口,随后出声道。

“无论是顾锦年出策,还是文景先生出策,甚至这只是一场戏,都不可否认一点。”

“张旸是受人指使,默认米商涨价,两位应当考虑的是,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谁让他们这样做的。”

说完此话。

两人顿时沉默。

大约片刻后,两人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大人,您的意思是说,这是陛下故意为之,想要激起民怨,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