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逆天换明 > 第三百九十二章 多尔衮的手段

第三百九十二章 多尔衮的手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荣军农场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与军队的关系十分密切。军队的采购,就足以吃下他们头几年规模不大、数量也不算多的农副产品。

军票印出来了,花出去才叫钱,流通起来才称为货币。死水一潭,经济怎么搞上去?

毛文龙、陈继盛等人显然不是很明白这个道理,对于军票的印制发行,还是多少存在疑虑,唯恐重蹈历史上的宝钞覆辙。

之前是为了解决军饷,计算着偿还能力来发行;现在,在郭大靖看来,完全可以加大投放的规模。

今时不同往日,地盘大了,人口多了,社会经济总值增加了,军票当然可以更大量的发行。

至于保证金,肥沃的土地算不算,外购的牛羊马匹、鸡鸭家禽算不算,仓库里的粮食算不算?

尽管郭大靖有这样的分析判断,并不担心军票的增量发行会导致大幅贬值、通货膨胀,但他也没有再指手划脚。

或许会在与毛文龙和陈继盛的交谈中,涉及此事,可也只是点到即止,免得被人误会啥都插一脚。

毕竟,如果军票缺乏,造成市场流通不便,民间的反应也会被上面知道,再补救也来得及。

翻完了最后一垄田地,郭大靖和沈大龙便休息片刻,继续聊着农场的发展。

这同样也是郭大靖的一个试验田,不仅是伤残军人,退役军人日后也能成立类似的组织。

后世有生产建设兵团,郭大靖准备也搞起来,大力开发东北辽阔的黑土地,使东北反哺中原的历史提早发生。

在郭大靖的设想中,能为他席卷天下提供物资基础的,只有江南和东北。而最把握、最容易的,则是将成为他的坚实根基的东北。

三年争取完成一个小目标,那就是平辽灭虏;十年之内争取辽东大治,至少要有百万以上的人口,能赈济千万人口的粮食物资……

如果条件不具备,郭大靖对于提兵入关是持谨慎的态度。

剿灭起义军不难,可拿什么来安抚饥饿的百姓?民乱的根源不除,终将陷东江军于遍地烽火,疲于奔命之下,败亡恐怕也在所难免。

所以,郭大靖要稳下心来,尽全力把辽东经营好,并借此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规范制度,培养出一批新型的管理人才。

“农场有山有林,有耕地有水塘,农林牧副渔正好能全面发展,互相促进。”郭大靖四下瞭望着,憧憬着,“只要规划得好,这里就将是样板农场,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沈大龙有些开窍了,原来农场不仅是种地,还有这么多经营的路子。说起来很多,可并不难理解,就是因地制宜,有效利用。

比如山上可以种果树,可以放养家禽、牛羊;水塘可以养鱼,养鸭鹅;土豆不仅能吃,还能酿酒;花生、瓜子能榨油,副产品不仅人能吃,更是牲口的精饲料等等……

思路只要打开,办法就会很多。不外乎是吃的、喝的,也都是平常百姓家也会用到的改善生活的手段,可组合起来,成了规模,就大不一样了。

“大人说的这些,在下都记住了。”沈大龙恭敬又钦佩地拱了拱手,说道:“要是能整理成册,就更好了。”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这是官府的事情,某也提了建议,他们应该会派人指导百姓,以村镇为单位,开展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

对于老百姓,改善生活,增加收入,自然是好事。但各州的情况不同,官府可能会把重点放在金州。

毕竟,金州收复得最早,已经差不多有两年了,百姓多少有了家底,对新作物的收成也比较有信心。

复州安置的新移民最多,还是以求稳为主。官府也会建议老百姓多种植农作物,先保证温饱再说。

对于劝农的工作,官府也不算陌生。当初在推广种植土豆、黑麦、玉米的时候,他们就应该有了经验。

何况,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小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