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扬明 > 第1186章 陕北消息(上)

第1186章 陕北消息(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七月十四,大同城。

天色已是大亮,密密麻麻的营帐在大同城外拔地而起,放眼望去,无数面明黄色的日月军旗于空中飞舞,旌旗猎猎。

不时便有一队队明军岗哨自延绵不绝的营帐中疾驰而出,朝着茫茫草原的深处而去,像是职责在身。

除了城外厉兵秣马之外,归化城中的"代王府"也是一片肃杀,身着各色官服的文官以及披甲执刃的武将分列官厅两侧,大明皇帝朱由校目光睥睨的居于上首,身前跪着一名驿卒。

"陕北有灾民反了?"

"还未。"

听到自己最担心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上首的大明皇帝朱由校肉眼可见的松了一口气,但紧接着又忙追问:"可是灾民闹事了?"

"回禀陛下,三边总督孙传庭急奏,延绥等地军户积弊多年,恭顺侯吴汝胤手段颇为激进,险些闹出哗变。"

"恰逢陕北遭灾,百姓苦不堪言,总督大人恐遭有心之人趁机发难,特快马报于朝廷知晓。"

哗!

一语作罢,本是鸦雀无声的官厅内顿时响起了窃窃私语声,不少人都是面露惊恐之色,胸口不住的起伏,下意识的看向上首的大明天子。

自当今大明天子继位以来,日渐崩坏的辽镇局势便是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就连与大明彼此对峙了两百余年的蒙古人也是日渐衰败,大明一副中兴之象。

但与"中兴之象"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大明内部接连不断的"内乱"与灾祸。

天子刚刚即位,远在西南边陲的四川土司奢崇明便是揭竿起义,自号"梁王",攻城掠地,风头一时无两。

天启二年,山东白莲教首徐鸿儒也是聚众拥兵造反,试图推翻大明的江山,其背后甚至还有大明勋贵与宗室藩王的影子。

此后数年的时间里,云南土司与贵州土司也是闹出了不小的乱子,虽然皆是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但也暴露出了些许隐患。

如若说云贵川等地的土司本就不服王法,那么爆发在陕北地区的一系列灾祸便是给大明朝臣彻底敲响了警钟。

攘外必先安内。

若是陕北的一系列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的解决,苟延残喘的女真人和蒙古人说不定便会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下去吧。"

在官厅众人的注视中,有些失魂落魄的朱由校挥了挥手,示意身前的驿卒退下。

西安府距离此地两千里有余,算算时间,即便是这些驿卒星夜兼程的赶路,也要用去将近十天的工夫。

如此说来,岂不是在孙传庭上奏朝廷,请求朝廷调粮赈灾没几天后,便发生了"军队哗变"的祸事。

想到这里,朱由校的心情愈发沉重。

眼下已是七月了,历史上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就是在这个时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在接下来的数年里愈演愈烈,达到巅峰,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万没想到,任凭自己百般"补救",终是未能完全改变历史的轨迹,这陕北的"人祸"仍是不可避免的展露了苗头。

依着"后世"的经验来看,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当于今年八月展露"苗头",最终在明年三月的时候,由一名叫做"王二"的白水县农民掀起了"农民起义"的开端,点点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眼下听得恭顺侯整顿军户手段颇为激进,险些导致军队哗变的消息,朱由校的心中也是不免生出了一丝悔意。

本想趁着延绥"空虚"的当口,彻底解决持续了多年的旧疾,却不曾想眼下恐有"弄巧成拙"之嫌。

整顿军户,无外乎核查兵册,裁减兵员等手段,自然而然便会产生些许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