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重生朱棣之子 > 第111章 大明皇家银行(二)

第111章 大明皇家银行(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去年朝廷发行的金钞上,便印有“大明皇家银行印制”的字样。

这个“皇家银行”便是当时朱棣奏请朱元璋设立的用来专门负责金钞的印制、发行、回收等事务的新设机构,属于户部的下属衙门,目前与宝源局共用一套班子,并没有独立的办公署衙。

朱高煦知道他如果不说明白,朱棣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国有银行为何可以确保底层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的。

毕竟,此时在朱棣的认知当中,制造金钞的宝源局就是皇家银行。

于是,朱高煦立即作了一番解释。

“银行除了负责金钞的发行、回收等事务外,其面向天下万民的主要业务还有存款、贷款,以及汇兑结算等。”

“其中,仅借款与存款两个功能,便足以解决绝大多数底层百姓的借贷问题。”

“灾荒年,底层百姓没钱购买粮食,可以找地方官府开具贫困户证明,再找皇家银行借钱。”

“朝廷将借给贫困户的利息,制定远低于民间借贷的利息,如此一来,贫困户就不会再去找富农或豪强、地主借高利贷。”

朱棣认真听着,他觉得朱高煦口中的这种借贷方法,就像把之前预备仓的粮食换成了钱。

两者间形式上有区别,但借钱可以保障百姓灾荒年有钱购买粮食,与借粮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可谓是殊途同归。

“至于还款期限,可以有一年期,三年期,甚至五年期。时间越长,利息越多。等灾荒过后,有钱了再慢慢还。”

朱棣听到这里,不禁点头道:“此法甚妙!”

他以为皇家银行只是专门管理金钞事务,没想到在朱高煦设想中,皇家银行的作用竟如此巨大。

朱棣能想象得到,如果银行借出的钱利息低的微不足道,灾荒年的百姓便多了一个活下去的机会,日后定会感念皇家银行活命之恩,未来也会更加相信和支持大明朝廷的政策。

实际上,后世的银行就是在富商阶级在反对高利贷的斗争中产生的。

“孩儿建议,可先在应天府境内的各县城之中各修建一所皇家银行分行。”

“等到一年之后,当应天府的百姓适应了皇家银行的时候,朝廷也基本上摸索出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届时再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建设皇家银行分行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朱棣记得,大明建国之初,全国约有一千两百多个县,后来朝廷经过三十一年的东征西讨与内政建设之后,到如今的永乐元年,全国已经有了一千四百多个县。

朱高煦没有大放厥词,说出要在本年内修建一千四百多所皇家银行的县级分行,而是极为务实的提出了先在应天府境内各县城之中分别修建一所分行,进行试点。

“民间有句俗话,叫‘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交通便利了,民间商业交易的地域范围才会扩大。”朱高煦接着道。

朱棣琢磨道:“你说仔细一些。”

朱高煦解释道:“比如,甲县乡民擅长制作桌椅板凳一类物品,而乙县乡民多蓄养各类家禽。”

“当交通不便的时候,商人从甲县购买座椅板凳,运送到乙县售出,每次来回可能需要半个月,甚至更久。”

“商人每次赚取到的差价,除去运输期间消耗的食宿等费用后,所剩的利润可能并不多。”

“而一旦县与县之间的道路修缮之后,商人往来甲乙两县便会更加便捷,每次来回所需要的时间可能只需要十天,甚至每月能够往来数次。”

朱高煦没有再针对甲乙两县的交通之事继续往下说,因为他知道以朱棣的眼界与智慧,自然明白县与县之间的交通便利之后,带来的效益与作用远不止这些。

因为乙县养殖家禽的农户,与甲县制作桌椅板凳的百姓,两者产出的东西之销量会随着商人采购的次数增加而增加,他们的收入自然也会随之增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