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宋行医人 > 第110章 风起云涌 百年变局

第110章 风起云涌 百年变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历史上的王贻永,不但知过成德军,而且知过梁山附近的郓州。

甚至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好汉都得感激王贻永,正是他拓宽了郓州水道,这才加大了梁山泊的水量。

他能以武官之身做到枢密使,而且很少挨言官骂,能力、人品都没得说。

他有预感。

正如李白诗中所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被刘娥压制十年之久的大宋,即将如大鹏般迎风而起,一飞冲天!

最后走进御书房的,是李用和。

这憨厚却权势滔天的汉子,甫一进门便深深一揖。

“官家,臣愚驽,甘愿领罪受罚!臣愿献钱百万贯以充国帑!”

赵祯本想责问,当下反而没了脾气。

“国舅既知情,为何不说给朕听?”

李用和深深叹息:“官家,一来,此事由来已久;二来,此事牵连甚广。

去岁臣曾写信问计于小乙,小乙说他已有解决之道,还叮嘱臣不要让官家为此心忧。”

说着,他从袖中掏出一封书信,双手递向亲外甥。

赵祯接过信,略略看了看后,便又还给了李用和。

赵祯注意到那封信的落款,是去年九月初。

也就是说,秦琪早在三个月前,便已想到了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赵祯扬起袍袖,阻止了亲舅舅说话,默默坐回御案前。

他提起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科技兴国”、“重工计划”、“榷易院”、“大船”、“新航线”…等字眼。

他陷入沉思。

半晌后,他豁然开朗,提笔在这些词语下方,写下“民”、“财”、“货”三个大字。

这三个大字的下方,他又匆匆写下“冗兵”、“冗费”和“冗官”三个词。

他的飞白体写得灵动飘逸,就连他自己都暗暗满意。

他终于想通,秦琪那两万万贯赋税的底气从何而来。

他用力在纸上写出四个大字:市场经济。

于是,他霍然抬头:“国舅,厢军裁撤之事,不宜操之过急,先解决一期作坊所需匠人,再言其他。”

李用和躬身行礼:“官家,不知这一期作坊生产何物,需多少匠人?”

赵祯默默盘算后,答道:“一期作坊组装生产马车,大约需要两万匠人。”

建立物流体系,需要的马车不计其数,而且对于货栈而言,马车属于易耗品。

所以,两万匠人看似极多,但一旦全国物流体系建立起来,订单源源不绝而至,这两万人根本忙不过来。

因为这转向灵活自如、只需两匹马、载重可达宋重十六石、折合后世近一吨的重型四轮马车,只有秦小乙能造。

这可是西方十九世纪的科技成果,拿破仑用来运输补给的神器,遑论秦琪还将车轴改进成减震更佳的独立悬挂。

虽然它没装备橡胶轮胎。

最为关键的是:

由于其标准件都已实现量产,软锰矿原料充裕,且有石墨坩埚大量造高碳钢,所以这种以实木为车体的马车,只需九贯八,便可带回家!

看官们能否想象,一辆五菱小单排,一万挂零就能入手吗?

李用和已有了计较,当即拱手作答:“官家,既如此,臣便先改编两厢厢军。”

赵祯强忍住骂人的冲动,沉声问道:“国舅,两厢有两万壮丁?”

按照吃瓜六人组那四人的尿性,两厢满编五万人的厢军,或许还真凑不够两万壮丁,两万老弱病残倒是极有可能。

李用和大惭,他将头埋到胸前:“官家,那就四厢吧!”

四厢满编是十万人,十万人编制凑两万壮丁…

可见他对那毫无底线的老哥四个,已经彻底失去信心。

赵祯心口有些痛。

他叹了口气,挥退李用和,略一思忖,决定叫来狄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