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皇兄听我解释:朕真没想当皇帝啊 > 第344章 朕是真的想啊

第344章 朕是真的想啊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到了永乐时期,灶户开始废锅灶、建盐田,改蒸煮为日晒,比之前代已经大大提高了效率。

湖盐的生产工艺与海盐大体一致,大多采用晒制的方法。

岩盐又被称为盐矿,其开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开凿巷道,将含盐岩石采出。然后将岩石粉碎和溶解后提取盐分。二是开凿深井至含盐岩层,用水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就是与井盐制造相同的工序了。

所以到了,明代制造盐也不出以上几种方法。

而且盐事关百姓的最基本生活,历朝历代的朝廷都以盐税作为国家财政的支柱。

明代的盐法承继宋元前制,不仅是朝廷专卖,而且还建立了灶户制度。

灶户产出的盐全部由官府收购,而官府收来的盐,一部分通过户口食盐法,运到各州道县,按户口派卖,计口征收钞米。

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开中法,与商人交换粮食马匹等,由商人输送粮草等供应边镇军饷,官府偿以盐引,一引是四百斤盐,自行运销在指定的地区。

“宣户部尚书张学颜来见朕!”

没过多久,张学颜就从户部衙门匆匆赶来。

“臣张学颜参见皇上!”

“平身。”

没有过多寒暄,朱翊镠就直奔主题:“张卿,我大明盐价你可清楚?”

张学颜没有思索多久,就回答道:“大明盐价最便宜时的景泰时期,才不到两文钱,平日里也不过是六七文左右。”

“在嘉靖前期,湖广饥荒之时,盐价才涨到三十文左右。在进行救荒之后,盐价随之下跌,到了嘉靖末年盐价又跌落回了七八文的水准。”

“万历初年的盐价虽然有所波动,但也在七八文左右,这个价格比宋代的二十多文可谓是便宜了不少。”

朱翊镠心里开始那一引的盐就差不多价值三两银子,而朝廷从灶户里收盐也不过是一石粮食,这一石粮食就是只是半两而已。

这样算来,一引盐中间的利润就有二两半银子。

朱翊镠又问道:“那去年产盐几何?”

张学颜道:“回禀皇上,根据户部呈上来的账薄,去年一年仅仅两淮、两浙、长芦等十一地的产盐总数就为四万九千零七十九万斤,共二百四十五万的盐引。”

怪不得张居正会这么器重张学颜,此人确实是有才干的。

朱翊镠神色凝重:“那中间的利润就有六百二十一万两。”

“这些都只是算正盐,再算上余盐、私盐的数额,那这中间的利润就不止一千万两了。而朝廷从中间拿了多少盐税?”

天子的这一问,属实是让张学颜吃了一惊。

虽然张学颜并不像户部的吏员一般精通数算一道,但是这简单的算法他还能算得出来的,所以他知道天子说的没有错。

朱翊镠知道这一年的盐税不过是一百多万两,明末最多也不过是二百五十万两的盐税而已。

剩下的银子呢?

这不用想,层层盘剥进了贪官污吏的腰包,层层买卖进了盐商的腰包。

可就是没有进朝廷的国库!

天子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来问自己这些问题。

难道说,天子想要改革盐政?

果不其然,朱翊镠又说道:“当年太祖高皇帝为了在边境获得军粮,所以才施行开中法。但如今,北疆已定,东北安宁,何需要开中法?”

“所以朕想要将盐收归朝廷!”

这话听的张学颜冷汗直冒。

现在的开中法,已经不是开中法了。

良久,张学颜才抬起头来,“皇上,这开中法实行的这些年,早就已经是盘根错节了。”

“您若是想要大刀阔斧将其根除,那么就会势必牵扯出许许多多的富商大贾和名门望族,甚至连九边不少的将领也早已被腐败渗透了……”

朱翊镠目光如炬,“张卿不必遮遮掩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