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回到三国打天下 > 第116章发展经济(一)

第116章发展经济(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然那时候大汉的官员都不愿意到幽州任职,其实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大汉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居住地相邻的缘故,游牧民族生性好斗,喜好逐水草而居,说白了主要是靠天吃饭,他们根本也不种庄稼,一般是靠打猎得到的动物皮毛与汉人交换粮食、食盐、棉花及衣物等生活必须品,后来他们现汉人孱弱,因此便开始在幽州进行抢劫,只要自己缺什么了,就跑到汉人的地盘去强取豪夺,而由于东汉末年国力渐衰,汉军根本无力与他们抗争,因此才导致幽州境内的差不多四个郡都被乌桓人占据,而幽州似乎也成了大汉最危险的地方。

幽州所处的位置,乃是当代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辽宁的所在地,因此应该说是个物产丰富,连通南北的战略要地,现在既然内乱没有了,外边的鲜卑、扶余、三韩也不敢轻易来犯,因此老刘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大力展幽州的经济,以便为将来的北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刘现在每天都和荀攸、戏志才、田丰(渔阳太守已经任命魏攸前去担任了,因此田丰又回到了蓟县)几人在商量幽州的经济问题,根据自己记忆中的知识,老刘提出了如何利用幽州的物产和地理优势来加幽州经济展的几项建议,然后让荀攸几人去补充完善,只要能实现老刘的目标,那幽州的财政收入就会在一年之内增加几十倍。

在老刘提出的建议中,第一项就是开幽州的矿产资源,虽然担心会给子孙后代造成影响,但自己用的少,所以也就不用考虑那么多了。

几人的面前放着一张幽州地图,老刘拿着一只毛笔,边说边在地图上把那些矿产的所在位置标示出来。

在幽州储量最多的,当然是铁矿,老刘先把幽州藏有铁矿的地方标了出来,原来渔阳是幽州铁矿石的主要产地,但老刘知道幽州真正的铁矿不在渔阳,而是有两个非常大的铁矿,一是在右北平郡,整个郡几乎就在一个庞大的由北至南的铁矿带上;二是处在辽东襄平附近的鞍山铁矿,有了这两个铁矿,即使现在是靠人工开挖采集铁矿石,幽州一年的钢铁产量也可以增加几十倍。

第二个老刘急于开的矿产,便是煤炭,幽州能大量产煤的地方有三个,也被老刘一一标了出来:第一个是蓟县到沮阳之间(也就是后世北京的门头沟),但这里的煤老刘知道,质量不好,储量也不是特别大,但是用来作为燃料和取暖还是足够了;第二个便是在右北平郡的治所土垠城外,这里的煤质好,储量大而且易于开采,尤其是这里的煤最适合炼焦炭炭,如果能把焦炭炼出来,那用焦炭炼出的钢铁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会大大提高;第三个产煤的地方在昌黎郡治所昌黎的北方,那里的煤矿储量更大,分布地域更广,但想想这个时代根本用不了那么多的煤炭,因此老刘决定还是以开采土垠的煤矿为主。

第三个要开的是海盐,幽州濒临大海,有较长的海岸线,而老刘知道幽州就有两个盛产海盐的地方,于是他在地图上标出了渔阳的泉州和辽东自己新建的城市旅顺两个地方,这两处所生产的海盐,足够满足北方各州对食盐的需求。

其他的矿产老刘还不急于开,所以他只是先提出了马上成立一只探矿队,找一些熟悉采矿的工匠,到这几个地方去寻找铁矿石和煤炭,荀攸都已经做好了记录,答应老刘等商量完了,他马上安排属下去执行。

荀攸三人看老刘在指出那些矿产的所在之时,便如知根知底一般,随手一划就把哪里有什么矿产标出来了,三人虽有疑惑,但知道主公肯定又要说是他在海外经商时听别人说的,因此也没再多问,只是对老刘的崇敬之情更是一而不可收拾。

有了这些资源和将来的成品,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进行销售,把幽州所产的豆油、食盐、铁矿石、煤炭和钢铁制品(当然主要是农具)销往大汉其他各州,而马匹也是大汉其它各州中最需要的,除了凉州,只有幽州的战马是最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