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鲜为人知的历史趣事 > 吴三桂为什么没乘势渡江北上?

吴三桂为什么没乘势渡江北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吴三桂,明末清初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是清军入关的罪魁祸首,也有人说他是镇守山海关的定海神针,但在绝多大数人看来,吴三桂无论是出于何种缘由,其投靠多尔衮、洞开山海关大门引满清入关,最后心甘情愿沦落为满清鹰犬充当起了平南的先锋,绞死南明永历帝,吴三桂的劣迹斑斑伴随着历史的尘埃落定早有定论。

然而,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民族败类,为了荣华富贵以满身带血的屠刀踩着汉族同胞的累累白骨,最后居然还打起了“兴明讨虏”的大旗,寡廉鲜耻地发起了反清之役,最终却又因擅自称帝,落得了个满门诛杀的悲惨结局。以儒家教义宣扬的“仁义礼智信”的观点来看,吴三桂的毕生真可谓诠释了什么叫“人不要脸天诛地灭”和“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

客观的来讲,作为清军入关的头号功臣,清廷给予吴三桂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清定都北京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此后吴三桂趁热打铁一路率关宁铁骑南下剿灭各种反清势力,并迫使缅甸交出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亲手勒死了大明最后的希望。

满清朝廷也没有亏待吴三桂,在其充当马前卒荡平大半个南中国后,清廷下诏吴三桂镇守云南,委其开藩设府,统辖云南军政大权,后因吴三桂擒杀南明桂王,朝廷又任其兼辖贵州,晋爵亲王,并加封太子太保,此时的吴三桂权势熏天,宛如割据西南的土皇帝。

可以说彼时的吴三桂面对清廷的优渥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那么他为何要选择造反呢?

其实,清廷自入关伊始对汉人还是心存忌惮的,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特别是对于拥兵自重的汉人武装,满清朝廷更不可能毫无防备之心。

清廷表面虽然上对吴三桂封官加爵,但当军力日益雄厚的吴三桂剿灭李自成部后不久,吴三桂被擢令“出镇锦州”,吴三桂在剿灭李自成部期间也与南明残余势力暗通款曲,对于这一切双方可以说心知肚明,吴三桂也自然明白朝廷的用意,不再高喊“复君父之仇”,而是见风转舵“矢忠新朝”,并大肆血腥镇压抗清义士和南明余孽。

只不过满清入关不久人心未定、天下未安,清廷还需依仗吴三桂这条“地头蛇”继续为其效力,而吴三桂也得倚靠军功换取清廷的优渥,因此,从满清入关到康熙前的这段岁月里,两者表面相安无事,背地实则暗流涌动。

康熙皇帝执掌大清江山后,面对三藩尾大不掉日益耗费国家钱粮的情况下,犹豫不决的康熙皇帝组织召开了多次御前会议,听取了皇室各大重臣的关于撤藩的意见,经过多次朝会清廷内部仍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其实对于康熙来说,对于撤藩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大清国运的重大决策,就连康熙本人都没有思虑成熟,否则他就不会频繁密集的召开撤藩会议,而越是高度机密的决策政令,参与的人自然越少越好,否则,国家危矣!然而由于康熙大张旗鼓的举动,撤藩的音讯早已传入吴三桂的耳中。吴三桂被逼反清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

1673年11月21日,吴三桂高举“兴明讨虏”的旗帜兵分三路挥师北上,关宁铁骑一路势如破竹直捣长江以南,各地汉人闻风而动纷纷响应,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相继在不到三个月内落入平西王之手。

此时风头正盛的吴三桂部已攻取长江南岸的松滋,对面的贯通“七省通衢”的荆州重镇更是指日可下,而长江以北的清军此时尚未完成集结,康熙皇帝也被吴三桂突如其来声势浩大的造反形势打的措手不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吴三桂驻兵松滋三个月内,却迟迟未见饮马黄河、直捣黄龙的举动,手下谋臣纷纷建议吴三桂应一鼓作气渡过长江剑指黄河,但吴三桂却依然不为所动。

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在封建社会谋逆造反是凌迟诛九族的大罪,对于多年纵横疆场的老狐狸,吴三桂不可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