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厨子老谭的北方往事 > 第158章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第158章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到冬天就是咸菜条子,再不就是炖冻白菜,腌一小缸酸菜得等家里来人的时候才能吃。夏天吃啥?葱叶子蘸咸盐水,再不就是晒干的咸菜疙瘩,刚硬刚硬的,但别说,那玩意儿咬着硬吃着香,越吃越爱吃。”赵部长回忆说。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咸菜疙瘩都印象深刻,现在生活好了,咸菜疙瘩成了记忆,但回味无穷。

“厨师最难炒的是咸淡,最难做的是人品。饭店能不能做长远,表面上看是饭菜好不好吃,服务热不热情。从内在看是做人,好人做好事,没德行的干不长远------”朗会长实事求是的说。

“这话我认可。”古毅说:“不是捧着唠,我和饺子馆谭老弟老乡,关系不错。但该咋是咋,他家确实行,别的我不知道,就拿员工工资说吧,呼市最高的,待遇还好,每个月三天休息,还给加班费。住寝室的员工全是下铺,寝室和住家没啥区别,该有的都有,员工下班能洗热水澡,有WLAN,有洗衣机,除了不能做饭之外啥都行。”

“吃的也好,伙食不错。”赵部长补充说。

这俩人对老乡开的饭店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但说的也没夸大,真实情况确实如此。

郎会长说:“看出来了,老板会做人,老板不行员工也不会那样。别的不说,人家服务员脸上的笑容都是真的,装不出来。这个糊弄不了人,员工的幸福指数都写在脸上,藏不了假。”

在自己的饭店请客,听客人对别的饭店进行夸奖,王总的心里有些不得劲儿,英俊脸上的和煦笑容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削与不相信。

他是一个比较自负的人,和关东人家的徐总很像。

三十七岁,事业有成。五年三家店,每家都在两千平以上,家家生意红火,平均日营业额四万。三家店每月三百多万,每年四千万,在呼市也是数得着的。

认为自己的饭店很好,做的很到位,虽然没达到像古毅说的那样给员工最高的工资和最好的福利待遇,但也不认为老谭的饺子馆能达到,里面有古毅替老乡吹嘘的成分。

阿巧再怎么厉害也是小店,每天一万块钱撑死了,再说也不在一个档次上。

想到饺子馆和自己的莜面村不在一个档次上之后,不禁有些释然,脸色慢慢恢复了正常。

在这里对王总做一下介绍。

姓王名鹏飞,巴蒙人。长相英俊,头脑灵活。高中毕业后到西贝打工,由于工作出色被老总赏识,被提拔为楼层部长。

在西贝工作十年,从部长做到经理、店长、区域经理、营销总监,为企业做出很大贡献,是老板的左膀右臂。

六年前从西贝离职,自主创业。经过五年的辛苦打拼创立了莜面村餐饮品牌,在呼市餐饮业占据一席之地。

肯定地说是一个成功的餐饮人,用了十八年时间从一个打工者做到拥有千万资产的老板,是很多在饭店打工人羡慕的对象。

所以说有骄傲的资本,也有瞧不起阿巧饺子馆的底气。

老谭坐下后开始上菜。

王总首先表达了对郎会长和康敏的谢意,又为认识赵部长、古毅、老谭和乌兰高娃客套一番,喝了开场酒。

老谭本打算是请古毅喝酒的,没想到来了这场合,但心里也挺高兴。倒不是为省了酒钱,而是为能认识餐饮协会会长和电视台主持人儿高兴。以后免不了和这俩人打交道,能提前认识当然好。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的兴致上来,气氛也随之热烈起来。

“谭总,我们栏目组准备推出舌尖上的内蒙古,你家饺子好吃,到时候希望能协助一下。”康敏对老谭说。

老谭笑了笑说:“必须的,协助你们等于给我家做宣传,大力支持。只不过我家初来乍到,没啥根基,更没底蕴,别耽误你们事。”

“你家不连锁吗,古大哥说总部在省城,四家店,呼市第二家店也开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