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启明1626 > 第二十二章 辽人与辽将

第二十二章 辽人与辽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魏忠贤接着道,“因此袁崇焕这回才会请旨裁军,他表面上说要‘将十万五千官兵汰为八万’,看起来是为皇爷节省军费。”  “实则是借此机会铲除异己,笼络与他相熟的辽西边将,将先前所招募的外地士兵清汰出关宁军,皇爷,您不可不防啊。”  朱由校看向探头探脑的启明,启明笑眯眯地开口道,「魏忠贤这回还真不是无事生非,他这种说法也是后世众多将袁崇焕认作是奸臣的人的想法。」  「从熊廷弼到孙承宗,先前的那些督抚镇辽时,往往对辽人有一种‘地域歧视’,认为辽人都是心向后金的奸细。」  「后来努尔哈赤在辽南大屠特屠之后,这种想法才渐渐淡了下去,但是在关宁军中,辽人的占比依旧是少数,」  「直到天启六年的宁远大捷,袁崇焕作为宁远功臣,地位逐渐上升,获得了关宁军的领导权。」  「就在袁崇焕主辽期间,辽西将门出身的祖大寿受其提拔,渐渐成为关宁军内的重要将领,自此辽人在关宁军中的占比又重新上升。」  「到了崇祯皇帝登基之时,关宁军又变成极具军阀色彩‘私兵家将’了,总之绕了那么一大圈儿,最后还是走了李成梁的老路,可以说是一种路径依赖了。」  「所以在后世人眼中,孙承宗的名声比袁崇焕要好,孙承宗虽然银子花得多,但他提拔的那些客将倒个个都是有才之士,最后也为大明力战而死了。」  「而袁崇焕看重的,那些辽东出身的本土将领,到了崇祯年间几乎个个都降了满清。」  「譬如就说这个祖大寿罢,袁崇焕在职时,他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都立下了大功,可是袁崇焕一死,祖大寿和他的‘祖家军’都慢慢军阀化了。」  「后来他们祖家一门都投降满清,隶汉军正黄旗,最后是跟随多尔衮再反入关的,不过根据史料来看,祖大寿的心里总体还是偏向大明的,因为他总共投降了两次。」  「第一次是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皇太极把大凌河给围死了,祖大寿突围了四次都没突围出去,然后崇祯皇帝派来的两路援军都未及时来援,一路为了一只鸡——我说的是能吃的鸡哦,不是其他乱七八糟的什么鸡——闹‘吴桥兵变’。」  「另一路两将不和还没到大凌河就自行溃败了,于是祖大寿被皇太极断粮断水地围了三个月,城内开始出现‘人吃人’现象了才不得已投降,后来他骗了皇太极说要去锦州城里当内应才又回到大明。」  「第二次是崇祯十四年,这一次投降没什么好说的,皇太极还是老办法,率兵把锦州给围了,截断了粮道,然后赶来援救的洪承畴在松山又兵败被俘了,祖大寿在锦州城里第二次被皇太极给围得‘人吃人’了,这下心理崩溃,于是就彻底投降了。」  「更关键的是,这祖大寿有一个妹妹嫁给吴三桂的爸爸吴襄当了续弦,从名义上说,他算是吴三桂的舅舅,因此很多人都把最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责任反推到袁崇焕头上,即使那会儿袁崇焕已经死了十几年了。」  朱由校听罢,深深地吸了口气,道,“忠贤呐,你这话就不对了,辽人难道不是朕的子民吗?辽人难道就不想恢复故土吗?”  “袁崇焕觉得辽将可用,那也没什么不对嘛,奴酋这些年倒行逆施,把辽东折腾得民不聊生,辽人期望重归大明,难道不是事实吗?”  “就譬如说啊,天启三年,奴酋的养子刘兴祚与李永芳的儿子李延庚通谋反正,决心作为内应献出辽南四卫,并积极组织复州百姓逃亡关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辽地也不是铁板一块,辽南的情形与辽东不同,辽东是奴酋经营数十年的女真根据地,从建州女真统一诸部开始就归于其麾下。”  “而辽南是汉人多,女真人少,混居程度不像辽东那样高,那奴酋刚打过去的时候,后金一开始在辽南那里还收不上粮食、清查不了人口呢。”  “于是奴酋就想了一个‘以汉治汉’的办法,派遣刘兴祚与李延庚管辖金州、复州、海州、盖州等辽南四卫之地,这刘兴祚跟李延庚不说跟奴酋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