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我有一座足球场 > 第一百六十章 日式青训的特点

第一百六十章 日式青训的特点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人目前还在AC米兰,而且身披十号,但具体表现还没太关注。

“米兰绝对主力,今年上了30多场,进了6个球。”老王接过话题,他对本田圭佑更了解一些。“我之前跟的日本教练经常在社交媒体发一些日本球员的信息,还是知道一些的。”

虽然日本很多球员喜欢参与青训,但一个正当壮年的球员开设俱乐部而且开的这么大还是很罕见。

2012年5月,本田圭佑在日本创办了“SOLTILO FAMILIA SOCCER SCHOOL (索迪洛青少年足球学校)”。现在在日本已经开设到50多家训练点了,并在德国、荷兰、泰国、越南、美国、印度尼西亚、台湾、柬埔寨等地设有分校。2014年6月,索迪洛中国东华分校开业,主要针对在东华的日本人孩子,但也有几个中国孩子进入了他们队了。

“东华这个分校的精英队目前实力还不强,但训练很有特色,去训练的中国孩子都说不错。”赵娜是跟几个孩子家长有过交流,这个日本球队还没有参加太多东华的比赛,刚刚组建精英队不久,实力和东华顶尖球队差的还比较多。

“这个孙超脚下很有日本球员的感觉,球感很好,一直粘脚上,确实不是国内青训风格。”李桐看了十几分钟,已经感受到明显的不同了。

“这也能看出来?”赵娜只是觉得这孩子球感不错,但还没感受到青训体系的区别。

“有区别,你注意看,这个孩子用脚内侧的扣球特别多,双脚之间的扣球感觉好,而且逆足能力很强。很多日本球员的明显特征。而中国球员的变向,很喜欢走外线,用马修斯的技术比较多。”

“……原来有这个特点,我多观察观察。”

“日本流行的一些球感技术,都是沾粘帖揉的方式。比如GINGA这种球技,大约十几个基础动作,都是这种球感训练。日本有一些教练很推崇这样的球感训练,他们和欧美的野球路子不一样,这些球感都是刻意练出来的,所以你看日本的风格会特别明显。”

老王不亏是跟了日本教练2年,对一些日本青训的底层方案很是熟悉。“GINGA在葡萄牙语发音叫任加,最近有一部贝利的电影,里面描述的贝利踢球方式就是这种,日本人很推崇这种球风。”

“那他们为什么不用突破型或者爆发力的训练呢?”赵娜对此方面完全不了解,难道突破的技巧不是更重要吗?

“这和日本的球风有关系。”老王把自己对日本足球的理解倾囊相授。“日本表面上看确实对孩子的成长不做限制,但实际上他们的教案和训练方式是有引导的。”

“比如说李桐弄的铁笼球场,这就是模仿日本训练方式。要求的是复杂环境下的控球能力。你注意,控球能力并不等于突破能力。他们不追求速度、不追求一脚趟出去几米远的加速。这些突破能力,在小孩子不会防守的时候很容易实现,而紧密的把球控制在自己脚下则非常难。”

“在人多的复杂环境里,你外脚背拨球加速,一拨球的瞬间,球肯定就被人抢走了。双脚间扣球才是最适合的过人方式。”

“日本青训以控制为目标,在成年后才能形成传控体系。即使是GINGA这种技术,也是一种控球技术。孩子们训练后,很容易粘着球变向、后退,然后的目的是把球传出去。孙超的带球全是这个类型,很密集的碎步带球,然后不停的变换方向。你看起来动作频率特别高,其实他绝对位移距离并不远,但是在这段距离里,他切换了4、5次方向。”

“原来如此……我们的孩子一定要这样学吗?”

“不反对不鼓励,这是每个个体选择的方向。日本足球在选择了这个方向之后,也有自己的反思。他们出了非常多的优秀中场,但他们始终没等到突破手或者优秀的前锋。这就是从小的习惯养成导致的。”

“中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