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陪诊师 > 第73章 农民之苦(2)

第73章 农民之苦(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季虹说:“问得好,你听我慢慢讲下去——”

对你这个问题,我查了不少资料,找到了造成农民工目前生活状况的根源:

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创造了第一次“民工潮”,到了90年代初,城市面临下岗潮,城里的人也要再就业,农民工就成了城里不需要的所谓的“麻烦”。

比如,某个大城市要清退25万人,所有单位企业每月都要填报进度。

又过了三四年,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城市又开始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了,农民工们又被允许进城了。然而两三年之后,他们再一次遭到清退,因为城市又面临一次规模性的下岗。

城市对待农民工的态度就像势利眼,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农民工总是处于被动之中。他们在反反复复中的被动中耗去了美好的青壮年,耗来了衰老,耗来了疾病。

近20年来,赚钱的机会确实多了,但他们也因为衰老而竞争不过年轻人,同时他们还要负担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房子、孩子的婚礼,仅存的一点点钱,被掏空了。

有数据表明,在北方农村,年轻人结婚的开销在50万上下,做儿子的这一结婚,当爸的打工七八年的收入没了。拿不出的只能借债,而这个债,女方基本上不会同意结婚后一起还。

城里人平均退休金是3000块,而农民工的养老金只有一两百,他们在城里打工平均超过15年,到了晚年有一半以上存款不足5万块。

“这个数字,你会震惊的吧?”季虹问向黄默山。

黄默山说:“我听出来了,照你说的这些情况,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努力未必能过上好日子。”

“对对对,你说对了。”林倩插话道,“咱们几个再努力,也赶不上你的速度,光着脚也赶不上,因为平台相差太远啦。”

季虹接着说:“这类群体,他们的孩子大部分初高中就辍学了,读到大专和大专以上的不到20%,六七成的孩子成了下一代农民工,他们的孩子在生孩子之后也进入了父辈的模式,很多人为了孩子上学在县城买房,但自己又只能在大城市打工,于是孩子成为下一代留守儿童。

“这就成了一种死循环。谁不想打破这样的循环呢?但是谁又能做得到?第一代农民工当中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了,他们面临所有老年人共同的看病问题。

“对,下面说说看病问题,这是个大问题。

“城市老年人看病很方便,但农民工难多了。他们很少去看病,因为他们看不起。买保险对他们来说就是冒险。

“2009年,养老金政策出台后,35%的人不相信或者不理解这项政策和自己的未来有啥关系,于是没有参保。他们60岁以后,只能领基础的养老金——每月仅仅100多块,参保的人也是很少能搞明白养老金是多缴多得的。

“一位45岁的工人只缴了11年养老金,但其实是一直按照最低档缴的,60岁后,每个月只能领到195块钱。他在得知这个数字后,问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有什么用?’第二句是‘我缴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一个月就拿这么点儿钱?’

“为了领到较高的养老金,每个月能达到六七百的样子,一位女工需要在60岁的时候一次性的补齐此前15年的保险费,一共8万块,她凑不出这个钱,因为她每月只能挣到几千块,她说,钱如果都缴了养老保险,我吃啥?于是她决定放弃。继续做环卫工人。

“一位农民工71岁被迫还乡,他在村里帮忙盖房子,工钱一天100块,75岁的时候,一家劳务中介下乡招保洁员,工资一天110块,虽然只多了10块钱,他还是去了。

“他69岁的老伴刚做完胆结石手术两个月,好在也能干活,两个人要是一起进城,收入加在一起就有200多块。

“从此他就带着老伴每天早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