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 唐末农民起义2

唐末农民起义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王仙芝起义后没几个月,转年初,黄巢就在自己的家乡曹州冤句起兵响应。

曹州,就是现在的山东菏泽曹县。

看出来黄巢有多牛逼了吧?]

李世民努力平复心情,问:“各位爱卿,这冤句可有何特殊之处?”

“额……”他们也没听说过啊,“可能,山清水秀,人才辈出吧。”

[黄巢家也是以贩卖私盐为业,而且是祖辈相传,兢兢业业,到了黄巢这一代,他家攒够了钱,就想洗脚上岸,成为体面人。正好小黄巢从小就展露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五岁就能和祖父对诗,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大作。

《提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看看人家,才五岁,就有志向想成为掌管百花的青帝了。]

画面中一处开满菊花的庭院,坐在躺椅上的慈祥老者笑着看站在面前的孙儿。而虎头虎脑的小孙子则用稚嫩而清脆的嗓子慢慢念出自己想出来的诗句。

一脸的神气。

“好诗!”李世民赞了一声。

此等人不能为朝廷所用,实在可惜。

另一时空的秦始皇虽没有见过这种的格律诗,但不妨碍他能欣赏到唐诗之美,他不住点头:“这诗气势恢宏,小小年纪便有这等抱负,难怪会成为一个枭雄。”

[当然啦,五岁对诗这件轶事是宋朝张端义记载的,是不是真的五岁所作我表示存疑。但不论如何,肯定是他写的。且观此诗不留于粗豪,不失含蕴,霸气侧漏,可见他的心志。

长大后的黄巢跟万千学子一样,去长安参加科举,想搏一个功名,也是完成家族给他的使命。

但各位,我必须说明一点。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一套科举流程是从宋而始,到明代形成定制的。唐朝的科举,跟这不太不一样。唐朝的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不糊名。武周时期想做糊名的改进,却被大臣给劝阻了,没有推行开来。]

李世民点点头,他想做科举的改革,阻力也是很大。

不过……他摸摸下巴,武周是哪个皇帝的年号?起的好生奇怪。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高考不糊名会变成什么样子?只会变成特权阶级的工具嘛!唐朝的勋贵子弟写一篇《我的国公父亲》人家主考官一看文章和姓名,呦,这不是那谁家的公子嘛,这不得必须录取,谁还管你真才实学如何呢?]

两仪殿上坐着一大堆的国公,听了这话脸都臊的通红。有些潜规则私下里交易一番没什么,可被天幕这么堂而皇之的说出来,他们都不敢看陛下的脸色。

此时长安酒坊里落第的寒门学子,正在一边三三俩俩的酌饮,一边讨论天幕。

听到这里,他们像是突然有处申冤了一样,大声鼓噪起来:“没错!科举不公!”

“我等寒窗苦读十余载,最后还不是要跟在那群斗鸡跑马的公子哥儿身后,才能吃点残羹剩饭!”

[所以在唐朝,科举不仅仅是考你的才学,还要考验你的人脉,你的社交水平。如果你有官员、宗室、勋贵、文坛大家的举荐,那么别说中举,就是拿个好名次也不难,否则一辈子也别想成为风流进士。]

视频片段里,一个衣衫略显贫寒的学子,拿着自己所写的诗稿与文章,到处去拜访各位大人物,却毫不意外的都吃了闭门羹。

他不甘心,又带着这些东西努力的去参加各种诗会,想要融入其中。他的诗文似是不错,在集会上被不少年轻学子赞赏,但依旧没有大人物关注到他,热闹过后,晚上回到小客栈中,久久无法安眠,神情落寞。

人们似乎只关注诸如王勃、李贺那种天才,诗文一出,惊才绝艳,立刻就能被人所追捧,即使出身落魄,也有许多大家愿意提携。

可绝大多数学子都是视频里那样,四处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