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 第639章 发展的产业链

第639章 发展的产业链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b>inf</b></div> 作为承载了人类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物质,氦-3聚变主要分为两种

氦-3与氘聚变,以及氦-3与氦-3聚变。

前者被称为第二代核聚变技术,后者被成为第三代核聚变技术。

氘、氚都是氢的同位素,仅有一个质子,而氦-3拥有两个质子,所以越是往后越先进的聚变技术,反应物的质量就越大。

可别小看区区1个质子质量的差异,在点火时所需的条件截然不同,其中差异巨大。

核子越轻,反应越容易,反之则难度剧增。

外界媒体往往刻意强调可控核聚变试验堆的点火温度,这实际上只是个片面因素,并不是点火成功的绝对条件。

核聚变说白了就是把两個独立的原子核挤压在一起,主要在于高温、高压。

高温让它们能级上升变得不稳定活泼、更容易点燃,而高压则把它们紧紧压迫在一起,两着都没有特别严苛的界限。

就比如太阳核心才1500万摄氏度,还不如氢弹爆炸中心温度高,但依靠太阳自身占太阳系9986%的可怕质量,硬是用强大的引力制造恐怖高压,源源不断地维持聚变链式反应。

人类暂时还没办法制造太阳那样的高压,那就只能提升温度,只要温度够高也能点着。

而以现有技术想点燃氦-3与氦-3反应相当困难,氢弹爆炸时就会产生相当数量的氦三,但它们都几乎没有进行聚变反应,可见条件之困难。

氦-3与氘更容易些,释放出的能量还更高,但依然暂时没有成功先例,即使是不可控的。

当然也不是绝对没有办法,假如把氦-3液化,提高反应时的密度能大大提高成功率,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就使用类似方法的液态氘,为了提供足够低温,整个氢弹重量高达82吨。

获取氦-3不麻烦,第三代氢弹的氚衰变以后就成了氦-3,一般都流入医用市场给核磁共振仪器做肺部t使用,每年的需求高达上万升(1公斤左右)。

所以很自然世界上出产氦-3最多的国家就是阿美,国内相比就要少得多,但这么多年也攒了一些。

至于为什么不从月球上提取氦-3是因为效费比不搭,虽然有证据表明月球表面就有相当丰富的氦-3,但提取他们并精炼液化的成本过于高昂,况且做一次试验也要不了多少。

已经逐渐融合的两支核科学研究团队,就是希望想办法促成一次成功的氦-3与氘、或者氦-3与氦-3聚变,以此研发出期望中第四代、第五代氢弹的小型化技术,让几千万吨、乃至上亿吨当量的氢弹具备实用性。

而实现它们的唯一办法就是利用氢弹作为扳机,也只有氢弹爆炸时的恐怖高温高压,再加上提前进行的各种优化布置才可能成功。

只要成功一次并收集到相关数据,研究人员就有把握开始设计超级氢弹。

但这依然是个极其艰难的过程,毕竟上世纪全世界的核科学家也不缺能人,大家或多或少都试过一些,显然都没能取得成功。

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极限只有两个月时间,早在一个月前众人就开始了理论构型设计工作,然后以符明东、虞民为首发展出了两个主要方向,细化后总共7种方案。

国内打算把库存的所有氦三全部拿出来做实验,但存量只能支持4种方案,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得一边设计方案一边研制试验装置。

……

月球,乌兔空间站。

在天幕三号任务结束9天后,停泊在空间站上加注满燃料的九章号断开电气系统,再度准备脱离进行登陆任务。

四名宇航员已经全部固定在了椅子上,指令长邓磊正在认真轻点电子目录中的物品清单,看看还有什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