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从卫所到帝国 > 第二十二章 意外

第二十二章 意外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七月,后金军攻入鸦鹘关,攻占清河堡,清河副总兵邹储贤、游击张旆、守备张云程战死,清河守军六千四百多人全军覆没。

辽阳城,经略衙门。

新任辽东经略杨镐杨大人正即兴发表着自己的演讲:

“本官已经奏禀朝廷,调募福建、浙江、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精兵入辽。建虏兵马不过六万,此战优势在我。待关内大军一到,粮草齐备,即日发兵,一月之内荡平建虏。”

“功名利禄,就在当下!”

杨镐的一阵讲话不仅是将自己说的激动异常,台下众将领也是群情振奋。

大家纷纷开始吹嘘自己多快就能平定建虏、能斩获多少首级,更有甚者已经考虑起战后能升几级官、领多少赏钱。

整个明军高层都对这场战争充满信心。事实上,明军不管是在人员、还是装备方面都要胜过建虏,兵员更是从全国各地挑选的精兵。

这怎么输?

杨经略和将军们绞尽脑汁实在是想不到失败的理由。

——————————

安奠千户所衙门。

赵安正与一身戎装的乔一琦对饮,后者有些不胜酒力,脸庞微微发红。

只见他先是叹了两口气,竟然开始口不择言地抨击起了时政:

“如今朝廷诸公,皆是无能之辈……”

赵安也不制止,安奠里里外外的都是自己人,用不着担心。

指尖轻轻摩挲着杯口,赵安只是静静地倾听乔一琦宣泄心中的不满。

原来这位兄弟出身书香世家,他爹更是做到了山西左布政使的高位。他本人也是少有才名,十六岁便入了太学,却屡试不第,无奈之下弃文从武,在万历三十二年中了武进士。

赵安听完,露出会心的一笑,在这个重文轻武的年代,哪有官宦子弟去考武举?

更别提他爹还曾经是从二品高官,他的儿子又怎么会连个功名都考不到手?要么他不是亲生的,要么是因为被他人下了绊子。乔一琦心中对此事一直有怨,借着酒劲发泄不满。

待他停口之后,赵安为他斟满了酒杯,轻笑两声:

“这些话,赵某就当没听见了。”

乔一琦也缓过神来,连忙打了自己两下嘴巴,打起了哈哈:

“胡话,都是胡话,赵老弟可千万别当真。”

两个相差二十多岁的男人相互间称兄道弟,这事在后世或许有些奇怪,在这个年代却能被奉为美谈。

赵安年纪虽然不大,却生得相貌堂堂,精致的胡须又给他增添了几分成熟。这一切自然也引起了玉质霜眸,状貌魁伟的乔一琦的认可,两人惺惺相惜,酒还没喝便拜了把子。

“贤弟啊,当初你借了为兄三千两白银,解了为兄的燃眉之急,为兄感激不尽。”

乔一琦先是表达了对赵安的感谢,随即话锋一转。

“但为兄实在是穷困潦倒,那钱恐怕要等平了建虏,领了赏之后,才能归还贤弟,还望贤弟勿怪。”

随后在赵安的有意引导下,二人的话题变为了平定建虏一事上。

“贤弟,不满你说,朝廷已经征集了十多万精兵,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平了建虏,这可正是男儿立功之时。”

见赵安一脸惊讶的模样,乔一琦得意地说道:

“有这种好事,我又怎么会忘记兄弟你呢。”

赵安顿时感觉有些不妙。

只见乔一琦继续侃侃而谈:

“初来安奠之时,我便发觉安奠兵马与寻常卫所军士不同,贤弟麾下兵卒个个走路生风、虎背熊腰,当是精兵。”

“因此,为兄我……”

说着,乔一琦快步走到赵安身后,拍了拍他的肩膀,缓缓说道:

“特地在刘总兵面前举荐了贤弟,最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刘总兵,特让贤弟你领着部下同大军一起征讨建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