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打搅南宋 > 第225章启聪太学院的杨隆以及杨隆一家子

第225章启聪太学院的杨隆以及杨隆一家子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春日里头,有些微微的温暖,赵诵与高襄出了宫便去找杨隆,很快他们就到了城东。

杨隆所住的地方便在城东,很好找,城东头外面就是一大片田了。

时值农历二月末,已是草长莺飞、野花初放之日,杨隆穿着一件普通百姓的衣服,他正站在稻田边上,望见田野里头百姓坐在秧马上,那秧马是用来拔秧的农具,如同船似的,农民坐在秧马上,两脚便在泥中深一脚浅一脚,撑行滑动。

还有一些农民则插秧种稻。

地势稍微比较高的地方,河水进不来,勤劳智慧的农民正赤着双足踩在龙骨车上,只见龙骨车通过活节木板连环旋转,将低处的水带到高处,很快沟里的水便哗哗地流了起来。

河水岸很高的地方就用了筒车,借助流动的河流水,翻转的竹筒转轮起来,依次载水注入岸上的田里。

只见在一片片连成一片的稻田水开始慢慢涨了起来,完成这个动作之后,老百姓就在闸门口在闸门放下。

杨隆觉得今年的春耕要比往年稍显地迟,不过动静却要比往年还要来的大,临安城外的一大片荒地都被开垦了出来,耕牛正在田地被驱赶犁地,滩涂被围成了水田。

他还听今年朝廷派了新稻种子给佃户,并且这种稻谷要比占城稻的产量还要高,除此外,还种了其他听都没听过的种物。

杨隆的身边还站着一个孩子以及另外一人。

那孩子七八岁的样子,只是口不能言,耳朵也听不见,只能用手势对杨隆比划起来。

杨隆有些心痛,要不是胡太医的药,儿子杨正可能熬不过这个冬了,只是这一病之后,孩子彻底失聪了。

杨隆也没有办法,他们祖上便有这个病,不过是隔几代遗传的,他的情况要好一些,只是今年聋了一只耳朵,但孩子却是不幸的。

杨隆今年才四十岁,却越发的老了起来,甚至心态都已经到了七八十的年纪了,除了儿子的病,大儿子也得了病,而且还是痨病。

如今杨隆已经不在启聪太学院任职了,因为叔父杨安时从北地来的书信。

杨隆知道他有了一个少主,那人就是当今的大宋的太子殿下赵耍

杨隆不知道赵诵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还没见过,只是在叔父信中依稀可以猜出一些什么来,还有听内侍蔡子义的。

此时边上的蔡子义正带着杨正在田边上玩抓人游戏,杨正正要追蔡子义,忽然朝后一仰,眼明手快的蔡子义立即拉了一把,将杨正护在臂弯里。

杨正咯咯地笑了起来,虽然不出一句话,但面色可以表达他此刻的情绪。

杨隆见着这一切的时候有些高兴也有些心疼,正思索的时候,忽然家里的仆人来了,那仆人嚷叫起来,便道:仆人杨金镍niè道:“主君,有人来了,而且是来了两人。”

蔡子义道:“那定然是我家殿下和高大哥了。”

着杨隆就随杨金镍去见赵诵他们去了。

见到赵诵的时候,杨隆目光停留在赵诵的手上,他可以粗略知道这太子殿下会些工夫,因为虎口有些老茧,应是拿过兵器,一时之间便是感觉距离有些拉近了,因为他家就是武官世家出身,先祖杨信还是太祖皇帝身边的武官,官居殿前都指挥使,同时也是启聪太学院的创造者,当年也曾在东京金明池中训练过水军。

然而到了他这一辈,杨家家道中落,一蹶不振了。

杨隆感觉羞愧难当,实在是辱没了祖上的荣光。

如今受到太子的青睐,杨隆心里一下子情绪就上来,只是面上忍住没表现出来,一番动作却全在这礼节之间,只见到他郑重地朝赵诵拱手。

“草民杨崇大见过太子殿下。”

赵诵立马制止:“杨教习就不必行此大礼了。”着就让高襄从马车上带了一些东西来。

杨隆推脱道:“殿下,这些东西实在太贵重了,我不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