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打搅南宋 > 第453章三冗问题

第453章三冗问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时间过得很快,今天是第二年的第一天(1261年),万象年号正式改为乾元元年。

改元之后,临安朝廷开始发新钱,通过一系列手段稳定物价。

虽说乾元是唐肃宗曾使用过的年号,但赵诵一点儿也不介意。

他介意的是新政,如今新政只实行了一小部分,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路要走,去年主要解决的是财政上的问题,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各地工商业高度发展起来,海运也繁荣起来,但为了扩建城池,营建工程,财政投入了不少。

万象年的财政收入虽然不高,但比宋理宗时期要高。

不过赵诵并不满意,除了财政之外,其他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

总体来说还是“三冗”问题以及三冗造成的积贫积弱局面。

三冗也就是冗员、冗兵、冗费。

在新年大朝会上赵诵就和大臣们探讨这三冗问题。

听说皇帝要和他们讨论三冗,朝臣们觉得这个话题太久远了,毕竟这个问题困扰了大宋几百年。

大朝会上,首先谈论的便是冗官问题。

朝廷冗官主要是厚养官员,符合太祖立国“文人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理念政,但因为官员太多,机构比较臃肿,杂七杂八的官吏一大堆,因此朝廷每年都要支付一大批的俸禄。

赵诵也清楚宋代官员的俸禄不仅仅是发钱,除此外有以物抵钱,譬如茶叶、盐、帛、碳、酒等实物,而实物价格会随物价而变动。

其实对于发东西来说赵诵是支持的,到时候可以给官员一些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必需品。

但是涉及到冗官上,朝廷到时候必定会裁撤一部分官员,但若是要裁撤就必须稳步进行,不能让朝局动荡。

赵诵其实已经想出了法子,只是他要问问看这些官员的意见。

于是大朝会上赵诵对他们说:“如今朝廷的官员太多了,我大宋分设官职,以制衡与巩固政权,除外朝廷还有恩荫制,而凭借恩荫制度为官者,多为不学无术之人!不知诸位对此有何感想?”

朝臣的目光全部转向皇帝赵诵,皇帝这句话说的他们都有些心情不好了,就好像一把刀插在他们心脏位置。

只要一提这个,他们的脸色显得有些不自然了,因为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吴潜知道皇帝锐意改革,今后必将涉及于此,于是撕开了这道遮羞布:“陛下所言极是,如今京僚多于胥徒,朝臣多于州县,确实不是一件好事!长此以往必将拖累国家!”

赵诵佩服吴潜的直言,吴潜说完后贾似道的脸色就越发难看了。

“三冗,你们可放心来说说,不必瞻前顾后。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曾讨论过这些个问题,没想到过了几百年问题依旧如此。”

朝臣之中大部分为宋国官员,只有刘秉忠、窦默他们是降臣。

“三冗处置不好就会引起朝政动荡!”刘秉忠有些震惊,若处置不好,官僚之间的矛盾就会加剧。

“正是。所以请诸位议议!”

“陛下心中应该想到法子了罢。”这个话题确实有些沉重,所以他们直接要皇帝的答案。

“哈哈。”赵诵就与吴潜、刘秉忠等大臣谈论了他的想法。

“我打算合并两浙路,在两浙路先推行新政!具体的还需要与诸位商议。既然要合并,那这第一步就是官员的任命了。”

他们不知道皇帝要任命哪些人。

“两浙路一旦合并,要裁撤一部分官僚!”

赵诵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就看看站着的这些官员。

当赵诵说完之后下面的官员果然在窃窃私语,若是这样的话,有很多人会失去俸禄,而且会引起朝野上下一片反对声。

赵诵对吴潜他们说:“两浙路虽然要裁撤一些官僚,但朝廷自然会处理好这些官僚的去路的,具体如何做,朕希望你们上折子各抒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