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打搅南宋 > 第456章北方要打仗了?

第456章北方要打仗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感谢Locez的订阅与月票、感谢西域响马的推荐票、program-main的订阅与票票。

…….

“这两百人替的是朕,行使的是朕的皇权!”

等这两百人离开临安府之后,就正式揭开乾元元年的改革序幕。

赵诵派出去的那两百人,就相当于一整个朝廷机构。

地方上若是出现地方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直接让这两百人去协调解决,其中一些简单的政务就可以直接处理,除非遇到非常大的事情才向皇帝上报。

有人觉得这可能会削弱临安府的作用,也有人认为这是在强化朝廷。

所以众说纷纭。

实际赵诵这么做,是因为想到了元朝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因为它最终影响了后世中国的行政体制。

还有另外一点,这两百人巡视完整个两浙路也要好几个月了,赵诵认为他们经过这几个月的巡视之后,会对之前的认知有所改观。

为官一任,最重要的还是为百姓做主。

这时候临安的小报上忽然出现了一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九品芝麻官,也就是县太爷的职位。

而这县太爷家徒四壁,连官袍都是破旧的,每天只吃馒头一碗粥,却是一个两袖清风的清官。

这个县太爷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后来因为受不了官场的贪腐,愤而辞官。

一时间整个临安城的百姓士子们都知道了这个故事。

但是他们知道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生活中确实有。

在现实生活中,清官少,大部分还是一些贪官多,即便有了冤情,他们也不太去官府伸冤,就怕惹了那些当官的。

……所以这个故事就被他们拿来茶余饭后消遣的话题,老百姓也期盼能有小说中那个主人公一样的清官。

渐渐地整个临安府的都知道了这个故事。

这篇小说的作者就是赵诵,赵诵知道舆论被他引导成功了,就写了五个正体大字,命工匠篆刻在石碑上,之后就立在临安府官署的前面。

上书——为百姓做主!

意思就是老百姓有了冤情,就可以正面去官府告状,若是官府不受,就是违抗圣命!

老百姓知道官家在默默关心他们。

“诏令各地官府前都要立朕的石碑!”然后连带那篇小说也传了过去。

刘秉忠他们也没想到他们到了秀州府之后,就见到工匠们正在雕刻石碑,后来就知道这是皇帝亲自下令立在衙门面前,警醒官员的。

为此他们一路下来,也要坚守为民做事的原则,否则就辜负了皇帝的一片苦心。

……

而这个时候西南方向、北方几封信函齐发。

西南是杨文安给他的信函。

在上个月月底,杨文安现在带着朝廷的火器、粮草、盐巴以及其他辎重到了利州路了。

而后就见到了牧民装扮的阿尔斯楞,以及随行的蒙古士兵,身后带了一批马来。

双方就在利州路那边交接了。

赵诵不知道阿尔斯楞这么快就带着蒙古人的辎重过来。

但也知道阿尔斯楞一路上一定经过了艰难坎坷才到了甘州,然后风尘仆仆的带来了阿里不哥给宋人的辎重。

不过从甘州到利州路,中间隔着的一些区域被忽必烈控制着,这一路下来可是困难重重的……

这次阿尔斯楞可是立了功劳了。

“陛下,蒙古人的那批辎重还在成都,是否要运到临安来?”下面的人拿不定主意,就问赵诵。

“你让他们送到襄阳去好了。”赵诵认为一旦李璮抵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压力,宋国就要开始经营襄阳这条线了。

历史上后来忽必烈综合之前几次战败之后才最终选了从中线的襄阳作为突破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