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大时代的中华梦 > 第489章 丝绸防弹衣

第489章 丝绸防弹衣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说到防弹衣,就不得不提“防弹神父”卡西米尔?齐格林。他提出的“密集编织式防弹衣”概念,直到今天,还是防弹衣设计的方向。

波兰裔工程师齐格林1869年出生在乌克兰。

1893年,发生了一件改变齐格林一生命运的大事——芝加哥市长卡特?哈里森遭遇刺杀身亡。

从此,齐格林立志要开发出“可以守护世人的神圣装备”——既轻便又可以阻挡手枪子弹的新型防弹衣。

在实验了一系列材料,包括棉布、钢制刨花以及头发后,他最终决定使用丝绸作为突破口。

在实验了一系列材料,包括棉布、钢制刨花以及头发后,他最终决定使用丝绸作为突破口。

1914年6月28日,身着齐格林防弹衣的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还有说法称,虽然大公拥有同款防弹衣,但事发当时并未穿在身上)。

凶手并没有攻击防弹衣被覆的部位,而是直接向大公脖颈处开枪,最终导致大公夫妇当场双双身亡。

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战爆发后,为了降低前线战损,各国都尝试了不同方案的防弹衣。

但受困于当时的材料技术水平,这类防弹衣基本全部以金属为主。它们与古代连体铠甲相比几无创新之处,完全可以用“傻大黑粗”四个字来形容。

为了能在一定距离外抵御步枪乃至机枪子弹,它们的重量多在10千克甚至30千克以上,穿着人员活动能力极大受限。

当时的战场上,几乎只有机枪手、医护兵、飞行员一类不需要过多机动行为的人才会使用。

韦珣是极为重视自己安全的人,所以平时出行从来不讲究什么亲民和减少随行护卫。

比起齐格林研发出来的丝绸防弹衣,华夏的科研部门研发的防弹衣在密集编织多层加固且使用少量轻质的合金甲片对心脏等致命部队重点防护。

丝绸防弹衣的总重量不到两千克,但可以在五米开外对手枪子弹进行防护,对六十米以上距离的步枪子弹也能极大的降低创伤。

齐格林研发的造价是八百美元,完全是因为当时生丝的价格以及丝绸的价格。

华夏作为生丝主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获得生丝的价格更加低廉。

不过韦珣的防弹衣是不完全版本,目前因为造价仅能供应军政的高层人物,无法进行普及。

价格的昂贵并不影响华夏在之后推广防弹衣炒作生丝价格,将其价格重新拉回合理的价位。

如果不是出于军费考虑,韦珣都想着在军队中为突击部队装备防弹衣。

眼下防弹衣概念在华夏只是刚刚出现,包括韦珣也只是秘密穿着,为的就是避免前线担任突击任务的士兵出现心理不平衡的问题。

在后方的大人物穿着防弹衣,却不用面对枪林弹雨,他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却根本没有任何防护,让人想想都不舒服。

华夏目前的科研实力是不足以研发高分子材料的,韦珣的选择是委托维多利亚·露易丝科学研究所,将高分子材料研发纳为主要需求。

对于高分子材料的初步要求是:高强度、质轻、耐温、耐腐蚀、绝热、绝缘。

而高分子材料研发前期的PVC材料也就是聚氯乙烯已经被德国人FritzKlatte合成出来。

华夏目前已经购买了这个专利的生产权限,不过并不是用于生产,而是掌握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发。

在华夏没有足够的科研人才进行高分子材料研发的时候,利用维多利亚·露易丝科学研究所设置悬赏,让全世界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做出研发。

韦珣的想法是先不管成本如何,先不管能否大批量低价生产,而是先研发出一个方向。

他十分清楚,在创新方面华夏的能力或许不如基督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