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大时代的中华梦 > 第519章 工业扶持的转变

第519章 工业扶持的转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华夏之前对轻工业的扶持被内阁命名为引导性扶持,也被称为保护性扶持。

初期主要考虑的是在满足民生的情况下,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商品上竞争,降低华夏国内商品价格避免被外资商品哄抬物价从而让民众生活压力增大,同时避免大量买入产品造成的货币大量外流,造成银根紧缩的情况。

不论是限定各郡/市和各县的工业规模和工业类型,还是之后给外国资本使绊子,都是出于保护民营企业进行的。

最为重要的是华夏当时对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化之后的利润知晓的人不多,很多人即便知道了也没有胆子冒着风险去投资。

而华夏限制规模和限制行业,造成的现象就是只要获得批准开办工厂,只要自己的产品做好了就能赚钱。

因为工厂数量和工厂规模限制就是一种变相的市场保护,基本上都是一个县市在统计分析了当地的需求之后才对规模和类型进行确定。

以一个县为例子,有什么资源?能开什么工厂?市场需求多少?本县的工业要按照市场需求给一个规模和数量的限制。

如今华夏已经建国十一年,乡村夜校扫盲,讲解致富技巧,义务教育更是教育出了第一批青少年。

民智初开,工业发展又是一片蓝海,华夏太多小有家资的人想要参与工业化建立工厂获得利益了。

之前等同于保护一样的工业扶持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不再适用。

因为到了1908年之后,华夏国内就掀起了一股不好的风气,大量的民间知名人士不考虑实际情况指责官方不作为甚至徇私,指出大量地方企业都和这个官那个干部有关系,完全是进行垄断性质了。

对此韦珣罕见的没有阻止,他对这样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的反对声音是并不惧怕且有些欣喜的。

在他看来,只要言论不是带有负面的如宗教迷信、破坏团结、政治斗争的反对声音,都没有必要阻止。

民间的意见不仅是及时矫正政策错误的最好渠道,也是一根驱使华夏进步的马车。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华夏将要进行的就是第二次工业扶持。

即放宽工厂数量和规模的限制,从引导性质的工业扶持转为竞争性的工业扶持。

在这个二期工业扶持文件中,不仅要满足民众的生活所需,还要尊重市场规则,让同一种商品不再是一家独大。

竞争对于商业来说,大都是良性的发展。

不论是生产技术还是产品质量、产品性能和外形,都将会因为竞争而惧怕被市场淘汰从而改进这些东西。

【本站首发,最快更新】

竞争就是进步,如果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且有稳定、固定的销售渠道、原料渠道、物流体系以及客户的情况下,之前扶持的工厂如果不能抵挡这一波竞争性工业扶持带来的冲击,那么韦珣觉得他们就是活该破产。

比起后来者,先行者总要有不少的优势,如果这都不行,指望他们未来和列强的商品在国内和过往竞争那根本不用指望了。

华夏的轻工业或者说民营工业,如今就像是一只初初长成的鹰隼,作为它们母亲的华夏工业部需要做的就是将其推下悬崖,生死就要靠他们自己,而不是为他们提供庇护。

就在华夏国内资本为放宽工业生产限制,改变工业扶持思路而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德奥的联军在进入利沃夫之后,和沙俄正式交战。

和华夏大战两次,沙俄的军队早已对堑壕战阵地战颇有心得。

而和华夏关系可以说是表面铁哥们的德国和德国的兄弟奥匈帝国,都从华夏通过军事观察团和军事交流获得了堑壕战、阵地战的一手资料。

在开战后的波兰地区,不论是俄军还是德军,都是在疯狂的挖掘堑壕加固工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