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集邮风云人物 > 第8章 吴凤岗——中国邮坛智慧且和蔼可亲的集邮宿将

第8章 吴凤岗——中国邮坛智慧且和蔼可亲的集邮宿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级干部点点头,表示同意。接着,他也选购了几套邮票,并和吴凤岗交上了朋友。

1956年春,上海成立了集邮分公司,上海私营邮商归分公司统一管理。

这时,《集邮》月刊的月发行量达到4万多份。

1956年,著名文化人夏衍从上海调任北京文化部副部长。当时著名集邮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姜治方先生也在北京。邮电部长朱学范也爱好集邮,夏衍、姜治方和朱学范三人曾议论过成立全国性集邮组织的事。

之后,姜治方和铁道部的郑汝纯、语言研究所的陆志韦、北京二十五中学教员崔显堂等人愿意担任筹组全国性集邮组织的任务。他们还登门拜访了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教育部长张奚若,请他们担任集邮协会的名誉职务;拜访了爱好集邮的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请他在集邮会中担任名誉职务。梅兰芳笑着回答:“我虽然集邮,但终究还算是外行。”大家仍一再要求梅先生出山。最后,梅兰芳在谈笑中同意担任集邮协会的名誉职务。

之后因种种原因,全国性集邮协会成立一事,再也无人提起。

1964年,吴凤岗随王安国总经理去广州,参加出口商品交易会。当时,常增书同志在广东省外事部门任负责人,他酷爱集邮。在他的热心提倡下,广州成立了集邮小组,发展了不少会员,很有成绩。常增书向王安国和吴凤岗建议,牵头筹组全国性的集邮组织。常增书说:“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同志负责领导全市的文化工作,他对集邮很有兴趣。如果你们有意的话,我可以约大家见一次面,商讨此事。”

王安国说:“我们部里邮政总局苏幼农局长现在广州,可以约他一起来谈此事。”

在常增书的安排下,林西、苏幼农等和王安国、吴凤岗等到广州兰圃赏花,并会谈关于成立全国性集邮组织的事。林副市长谈到集邮、棋奕、养花等都是有益身心、陶冶情操的良好文化活动,他希望邮电部门出面创办全国性的集邮组织。

后因种种原因,成立全国集邮协会一事再次搁浅。

上述这段集邮历史和掌故,我从吴凤岗嘴里听到过无数遍,也作了相应的记录,存在我的集邮历史档案中。现在看来,弥足珍贵!

每当我整理这些记录时,就仿佛看见听见吴凤岗微笑着向我微娓娓道来,斯言犹在,人已故去,一切恍如昨日!

有了上面的回忆,吴凤岗就不再是简历中的那几句干巴巴的话:“吴凤岗(http://www.wuliaozw.com/)祖藉西安,满族人。国内知名学者、集邮家、邮学家。吴凤岗先生1983年任中国邮票博物馆筹备主任,1985年参与《中国邮票博物馆藏品集》的编辑工作,主编《实用集邮辞典》《中国邮票全集》并任《中国集邮年鉴》《中国集邮百科全书》编委等。1986年受文化部之邀,担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2000年2月22日吴凤岗因病在京逝世,终年80岁。

当年4月9日,由北京市集邮协会邮展委员康桐岭组织的“吴凤岗先生集邮观念研讨会”在北京中国教育报的10楼会议室举行。与会的集邮家和集邮爱好者有:施慧中(已去世)、赵人龙(已去世)、张林侠(已去世)、许庆发、于文藻、顾雪林、耿守忠、朱祖威(已去世)、蒋鹏凌、王渭、康桐岭、高明鑑、吴鸿选、刘铭彝、闫国兵、朱培基、沈国荣、王宏伟。

会后我们自制了一张“吴凤岗先生集邮观念研讨会”纪念明信片。据信,这是中国集邮界精心制作的第一枚纪念去世集邮家的特殊追思明信片,极其珍贵。

??——当夜深人静时,我端起一杯淡淡的绿茶,慢慢品尝;坐在电脑桌前,望着电脑里那些浸透着岁月时光的老照片,陷入沉思。我想起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返回顶部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