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集邮风云人物 > 第22章 赵人龙——中国研究大龙邮一人

第22章 赵人龙——中国研究大龙邮一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水电行业工作,为新中国水电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4年获国务院发展我国工程技术事业突出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不但在自己的专业工作方面成就巨大,还是我国著名的集邮家,集邮界泰斗级人物。1930年开始集邮,为解放前中国三大集邮团体(中华邮票会、新光邮票研究会、申戍邮票会)会员。现为中国邮票博物馆邮票鉴定专家,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顾问;《集邮》、《集邮博览》杂志顾问。重点收集研究中国早期邮票(清代大龙邮票、小龙邮票、万寿邮票及加盖邮票、红印花加盖邮票)和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写作有集邮论文三万余篇,遍及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集邮刊物。

《关于大龙邮票》

赵人龙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代由海关试办邮政,但仅为外交使团等少数机构服务,且邮件上仅盖邮戳,并粘贴邮票。直到1878年(光绪四年)才接收商民信件,并发行了第一套邮票。

这套邮票面值为一分银、三分银和五分银三种,因为票幅较大,集邮界成为大龙邮票。大龙票从1878年一直使用到1885年,才逐渐为新发行的小龙票代替。1897年大清国家邮局正式成立,同时因币制改革,邮票面值也由纹银(单位为两、钱、分)改为洋银(即银元,单位为元、角、分),大龙邮票就停止使用了。

根据前人记载大龙票的发行总数为:一份银206486枚、三分银557868枚、五分银239610枚。

大龙票发行到现在已有130多年了,当时集邮的人很少,所以绝大部分都已毁去,估计现在保存在集邮家手中的每种都不到一万枚了,其中双联以上的更少,至于全张的大龙票乃是华邮早期票中的珍品。

大龙票按三种面值先雕刻成三个母模,由于是分别雕刻的,所以龙身的花纹、四周的云纹、水浪都有区别。然后用母模再翻铸成子模每种25个。受到当时制版技术的限制,每一个子模都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称为子模特征),因此可以逐枚辨认。在大龙票最初发行的6-7年间,曾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刷过多次,所用纸张和邮票刷色,各个时期都有变化。最初印刷时将子模排成5行,每行5枚,所以全张共25枚邮票。可每印完一批,就将25个子模拆散,再印时又重新组合,因此25个子模的排列位置每次都有变化,每变化一次就称为一个版式。

大龙票的印刷大体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从1878年开始,印在较薄而透明的纸上,相邻两枚邮票图案间的距离为2.5毫米,简称薄纸票。第二期从1882年开始,印在较薄而易破损的纸上,邮票图案间距离加大至4.5毫米,简称阔边票。第三期从1883年开始,印在较厚而不透明的纸上,邮票图案间距离又恢复为2.5毫米,简称厚纸票。邮票的齿孔为12?度,都是线式孔,但厚纸票的后期齿孔发毛,所以细分可以区别为厚纸光齿和厚纸毛齿两种。邮票背面均刷有胶水。阔边三分银票有一部分是横5纵3全张15枚的版式。在印刷厚纸票时,因发现有些子模已严重磨损,故每种面值都剔除5枚,排成横5纵4或横4纵5的20枚全张。

根据我国已故邮学家陈湘涛和奥地利集邮家豪克、英国集邮家罗斯伟等人的研究结果,确定一份银至少有7个版式,三分银至少有15个版式,五分银票至少有7个版式。

由于大龙邮票存世数量较少,广大集邮爱好者不可能人手一套。但我们可通过参观集邮展览或老集邮家的邮集,同样可以欣赏既古朴可爱,又具有民族风格的我国第一套大龙邮票。

??——一个集邮家,90多岁还和你一起参加集邮活动,想起来就令人心情澎湃,,,我曾望着90高龄的赵人龙缓步走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