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我是大唐废太子 > 第140章 不再潦草的陈先生

第140章 不再潦草的陈先生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之前魏王曾借口在黄河里面发现了个石头,当作祥瑞献给了陛下,然后让陛下和自己都获得了阶级跃升。当时还是太后的陛下开始了筹备登基,魏王也俨然成了公卿之首。

虽然这种事情,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分明就是陛下自己为了自己登基而造势。

而之所以魏王武承嗣之所以能爬到公卿之首,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待遇,自然也不只是因为献上去了一块石头。

而是因为陛下的两个亲儿子一个被流放去了房州,一个怂得缩在东宫连见一眼媳妇都要禀告八回,而武承嗣他姓武,和其他的兄弟比起来又好用一点点。

只不过这还是给了大家无限的希望,既然那么废物的武承嗣都能爬到那个位置,凭什么我就不能也往上拱一拱?

不就是一个祥瑞么,他武承嗣能捡块石头,我一个司农发现了个双穗的稻谷不过分吧?

所以自陛下临朝称制以来,这时代的官员想象力就越发的脑洞大开起来,堪比后世某位喜欢坐敞篷车出行的鹰酱总统。

司农发现了双穗的稻谷,钦天监就要观测到景星庆云。

淮南道上书说在楚州外海发现了鲲鹏,剑南道就跟着上书说发现了神兽白泽。

尤其是陛下快要登基的时候,天下竟然祥瑞尽出,以至于哪天朝会的时候大臣没听说有祥瑞的消息,就怀疑昨天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从而惹怒了上天,让老天爷给了差评。

就在一时间大家都在为了老天爷的好评东奔西走,不知想秃了多少脑壳,熬白了多少头发的时候,一个年少成名的进士写了一篇很是洋洋洒洒的檄文。狠狠地扇了这帮子扑街写手的脸。

一时间那个官至麟台正字的年轻进士名声大噪,很快就荣升去了本朝最高学府做了博士,自此以后便远离了朝堂纷争,并不太安心地在国子监研究起回字的四种写法起来。

那个年轻进士姓陈,叫陈子昂。

后来大家也都渐渐地发现了端倪,祥瑞圈内卷越发地严重了,大家虽然对染白老虎弄条大鱼这种事情做得已经非常顺手,陛下对祥瑞的态度却越发地冷淡了。

如果说当初武承嗣献祥瑞称得上雪中送炭的话,后来再送的这些祥瑞早已经廉价得连锦上添花都不如了。

尤其是当初首献祥瑞的魏王武承嗣,因为一个胸襟极为开阔的丫鬟,和一个刚断奶的小屁孩写的一首歪诗给掀翻了马,直接掉进了黄河去填那挖石头的坑了以后,一众人精们已然琢磨出来了些许味道。

沸反盈天的祥瑞们突然就销声匿迹了,一时间再也没有黑底白章土拨鼠在处处赛江南的北疆唱跳RAP打篮球,江南也找不见了青丘之国的遗民捏着尖细的嗓子喊着些“大周兴,武姓王!”的箴言。

直到那个当初写了一首歪诗掀翻了当朝首辅的少年,献上了一个琉璃珠子,换了一个大宅子。

如今那当年写歪诗的少年已经是正当红的王爷,那个打脸大家的书呆子还在国子监里苦熬。所以当年那些凭借献祥瑞上位的王公大臣们就又纷纷动起了心思。

尤其是润州所发现的可不是染成白色的大猫,或者捡了块有奇怪花纹的石头这般糊弄大字都不识一个的农夫的玩意儿,而是结结实实的龙啊。

所以自打消息传到神都的时候,一开始大家本来还是将信将疑的态度,以为又是润州府官员拿了些什么大鱼骨头之类的东西来蒙骗当今的皇帝陛下的玩意儿。

后来又有几个士族的人也隐约地在酒肆或者勾栏处有意无意地提及此事的时候,消息自然而然地就传到了武三思的耳朵里。

推事院虽然耳目并不去凤仪卫这般广远,但是也不至于找不出几个闲人去那江南跑一趟。

所以就在公主殿下得了李重润的消息不久,梁王殿下的案头也有了一份可以称得上栩栩如生的山水画卷。

此画一出,满城皆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