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佛光龙影 > 第二十九章 上青城

第二十九章 上青城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张青峰还清楚的记得和素云道长骑马去青城山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三月的蜀中天气温润中略带寒意,两人晨光初露时分出发,下午约申时到了青城山脚下。

山脚下是一座巍峨庄严而古朴自然的山门,上以浓墨书“青城山”三个大字,字若龙蛇,相传是陈抟老祖手书。

山门构架上采用道家四重檐式,每重檐上雕塑有神话人物或飞禽走兽。山门左右矗立一对形态威严的石狮,给道教气息浓郁的青城山增添了几分庄重与神秘。

张青峰上过二次青城山:一次是四五岁时和父亲上山为丹阳道长恭贺八十大寿,最近一次是和父亲为丹阳道长拜年。

他父亲公事繁杂他又年幼,每次都行色匆匆,以致于他还未曾好好体味过青城的幽静雅韵。

踏进青城山山门不久,一阵幽幽的凉意便扑面而来,放眼一望,山之四围尽是葱茏林木,细细聆听中,听得密林深处传来淙淙清泉流动之音,一路因奔走而燥热烦闷的心立刻安静下来。

丹阳道长早知两人上山日期,便派出身边一名道童在山门口迎候。道童名唤见素,约十四五岁,平常在丹阳道长身边照料生活起居。

素云道长自去处理山中要事,由见素引着张青峰一路游玩上山。

一路行来,张青峰见山路陡峭曲折,林木苍翠繁茂,溪水清澈白亮,俗世的烦闷喧嚣都被隔离开来,说不出的清爽舒适。

见素引着他经过建福宫与天然阁来到天师洞,在天师洞边的一处竹屋休憩落脚,随后送上一杯清茶和素斋,说道:“今晚用过晚膳,掌门要召集众人在议事殿议事,到时我来通知你。”

天师洞是青城山的主观,相传东汉末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修炼布道,俗称天师洞。

丹阳道长大振青城派声威之后,便大兴土木将其重建,建有三清殿、三皇殿、黄帝祠、讲道场和议事殿。

张青峰闲来无事,便信步观赏四周道教建筑。他来到先是三清殿前,只见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殿前对联写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中忽地一动,记起张乾云道长传授功法似与此句颇有关联,自语道:“此句是何意?”

一位守殿中年道士见他年幼,笑道:“你小小年纪,想你也看不懂。此联可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真传,又暗含‘一气化三清’的深刻寓意。”张青峰闻言,心头不由生起对敬畏和求知之意。

拜完三清殿,张青峰又前往三皇殿和黄帝伺观赏了一番。

三皇殿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造像。相传黄帝曾在青城山跟随仙人宁封子学道,宁封子还协助他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功德圆满,乘龙升天成仙,故青城山还给他修建了祠庙。

黄帝祠左侧有一洞,乃张道陵修炼之天师洞。洞窟最上层有一石龛,供奉张天师石像。张天师面有三目,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握有天师镇山之宝:“阳平治都功印”。

青城派在三清殿四周建立起数处建筑作为派中活动大本营:修建了碧瓦朱甍的讲道场和走鸾飞凤的议事殿,也修建了小巧素雅的住宿房和简洁通透的修道间。

建筑依据山形建立,将建筑与自然融合,周边培植花草树木,清静幽雅,实为修道悟道之绝佳场所。

天色冥暗之际,议事大殿的油灯和蜡烛点燃起来,大殿正中的梁上悬挂着一盏巨大的十六头燃油铜灯,大厅地面两边点着十只手臂般粗的蜡烛,将议事大殿照得明晃晃如白昼一般。

张青峰进入大殿之时,殿内已有数十人到场。

殿中站立之人有道有俗,都按剑而立,排列森然成序。其间有人识得张青峰,见他进来都转目看他,低声议论。

议事大殿正中是一把雕刻着古松、高山与仙鹤的黄花梨扶手椅,坐着半闭眼目养神的青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