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 > 334 糖价

334 糖价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加工出来八吨白糖,加上甘蔗榨糖所出,总共生产出绵砂糖近十一吨。

原因是甜菜的平均含糖量比预计的要高一些,达到了百分之十二。

这些白砂糖最后被小心地封存在陶罐里,然后运到溶洞保存,那里比较干燥阴凉。

因为糖厂生产不需要多少人,从四月二十三日起,主要劳力就陆续投入到玻璃厂建设、架设并网输电线路和悉尼岛牧场搬迁这三个项目上了。

为了赶在五月份月亮河水位下降到低点时,能及时投入全部工程机械和劳力开展截流作业,需要在此之前把这两个建设项目赶完。

为此孙老在全体大会上宣布,每天除了做饭和当天轮班带孩子的成年人外,要再度适当延长工作时间。

要求大家每天早上饭后七点集合上工地,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然后要一直干到太阳落山的晚上七点半才能回红楼吃晚饭。

而相关的设备安装专业人员要根据需要加班加点,甚至挑灯夜战搞设备调试,甚至一直要干到半夜十一点才乘火车回红楼。

就这样忙忙碌碌又过了许多天,时间就到了四月低,得到人力支援的玻璃厂厂房基建工程的工作进度有所加快,到了五月一日,玻璃厂的厂房、道路、堆料场、库房和给排水系统全面完工。

至此,大部分劳动力又去支援王占五的架线队,在玻璃厂那边,除了一些基建工程收尾工作外,一部分人还加入了化工组,给专业人士打下手,他们要做玻璃厂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其中最大的重头戏是安装电熔窑。

说是窑,其实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炉子,总共也就一人多高,两人合围的宽度,当然了,电熔融炉相对而言已经是微型玻璃厂最大最笨重的设备了,搬运这个设备到现场比较费事,骆老板先带领一干理工男在溶洞里先把熔窑拆分成三大块,这个过程倒是很顺利,前一阵子大伙在溶洞里搞科研,没少干这样的事情。

化工组机械组这群人在前期对各种工业设备的研究颇有成效,玻璃熔融窑的拆分很快就顺利完成,接着就被卡车吊吊装上溶洞铁道上的车皮里,再由通过铁路运输,运到位于西流河下游河口西岸的玻璃厂场院边上。

那里还有一台卡车吊等着吊装卸货,尽管一切顺利,但等到机械组和化工组有条不紊地把这个大家伙重新拼装好,前后也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

这座热熔窑高度有两米,因为保温材料很厚实的缘故,所以炉窑的热熔室空间并不大。

这是一座每小时可以电热熔一百公斤石英砂的微型窑炉。

所以以其说是窑,不如说是大一点的电热坩埚炉来得准确。

事实上这确实就是个大一点的坩埚炉,而且是一座用电感应加热的炉子,依靠预先流入窑中的半融化的玻璃液感应产生涡电流进行加热。

至于石英砂的初级加热使其半融化,那就不能用坩埚搞了,否则就太费电了。

所以在这个熔融炉的上部,还将安装一个火焰炉,这就是预热炉了,显然,这种奇葩的设计也只有安娜工程师这个不羁一格的人才能想到。

因此这套设备就高达三米五了,为了操作方便,上下两个合体的炉子是半埋在地下的,这虽然大大增加了基建工程量,但这些搞机械化工冶炼的专业人士都认为,这个炉子很适宜现状,操作方便不说了,因为预热用的是火焰炉,所以不仅省电,还省电极材料。

电极这种易耗品在新世界并不容易制取,至少在初期是这样,所以坩埚炉外加火焰窑炉是一个非常到位的设计。

火焰炉是烧煤的,先将石英砂初步加热到八百度以上,然后靠重力将半融化的原料送入电熔炉----坩埚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