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葆光 > 第四十五回:栖枯树孤鸟避风雨,倚危墙独身…

第四十五回:栖枯树孤鸟避风雨,倚危墙独身…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俗话说:少年穷困切莫欺,老年丑弱莫要嫌。处世之道顺自然,做人之道不可偏。

话说这好多事情,知道不等于悟道,悟道不一定做到,做到并不以为就得道。生活在这里的农家人,因地域环境,生活条件的制约,祖祖辈辈,常年累月,除了以六畜为伴,在贫瘠的黄土地上,不停地劳作外,根本就没有机会,去接受正规的德、体、艺,风雅颂,什么诗、书、易、礼、《春秋》之类的教育,但人们也在费尽心机,凭借天赋的智慧,言传身教着自己的后代们。

人们从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逐步体会到,德行可以弥补智慧上的缺陷,但智慧永远弥补不了德行的缺陷。德行的力量,对人来说最有魅力。但要把这些道理传承给自己的后代们,没有其他高招,只能借日落歇息之际,讲个故事,说个谜语,歇后语等方式,虽不是空谷传声,也不是虚堂习听,更不是叨赔鲤对,但也在传承着传统文化。也使得后代们从小也懂得礼义廉耻,知道些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先厚德达理,后励志勤工,再安身立命。

且说这里家栋小的时候,备受爷爷奶奶的娇惯,时常吃住在一起不说,到了晚上,还要爷爷奶奶给讲上几个故事,才能安然的入睡,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习惯。每到晚上,都要来个下回分解,才能罢休,否则就要闹腾,老人们也是不厌其烦,力所能及。所以,从小时候开始,脑子里就记住了好多的故事。

且说家栋当下和李显的几个儿子,躺在炕上,虽是夜黑人静,但一帮娃娃们还没有睡意,白天各自忙活着,没有机会凑到一起逗乐,晚上好不容易凑到一起,躺在被窝躺在炕上,还想听家栋给讲个有趣的故事。

大家钻进被窝,家栋就学些爷爷当年的口吻,开始讲故事了,李显的后人们都在静静地听着。

话说这从前,有弟兄三个都成了家。老大两口子心瞎还贪婪,老二的婆娘老实,老三的婆娘能干。弟兄三个分家过活,老三家的日子过得好,老二家的平常,老大家穷酸。先后们之间就开始受不得了。

这一年老三糊涂,不小心把种子磨成面吃了,到了第二年没法下种,就张口向老大家借一点种子,双倍偿还。老大的婆娘满口答应说,不要紧,到时候我家的种子,拌好了借给你去种就是了。老三也就放心了。

到种田的时候,老大的婆娘就把种子给煮熟了,用大粪和小灰拌好了,就叫老三拿去种。老三是个马大哈,没有管三七二十一,就种到自己地里了。等到几个月过去了,人家的庄稼都快收了,自家的地里,只有稀稀不拉几根苗,婆娘一看这可要遭年馑了,于是就每天在地里哭个不停。

一天,一只鵰飞到老三的婆娘跟前,就问,你为啥天天哭个不停,老三的婆娘就说,你看这庄稼,十亩地里一苗谷,有了不嫌稠,没有不嫌稀。大人娃娃要饿死的,所以我恓惶的在哭。

李显家的几个儿子听到这里,最小的老五就说:“我们家粮食多的是,几个窑都装不下,他要是在我们这里,我们可以给他借一些。”老三问:“这老三的婆娘在阿达哩。”家栋说:“这是古今,现在在那里,我也不知道。”老大就问:“那后来呢?”

家栋接着讲:后来这个雕,就哄着老三的婆娘说:“不要难过,我晚上背你到一个叫太阳岛的地方去,那地方的金子随便捡,只要你能背得动,要多少都成。”老三的婆娘一听就说:“我一个婆娘家,晚上跟着你去背金子,有失体统,叫我家男人去成不。”这雕说能成。

到了晚上,这雕就准备背着老三去拾金子,先靠咐老三说:“那地方叫太阳岛,太阳出来前必须离开,不然就叫太阳晒死了。”老三回答:“我知道了。”雕就连夜背着老三,好不容易到了太阳岛。指着堆金子的地场说,那里就是金山,你去拾,我在这里等你。

老三问:“你怎么不去捡点呢?”雕回答说:“金子太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