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人过五十日过午 > 217.姥爷

217.姥爷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姥爷弟兄四人,排行老三,年轻时候在蓬莱刘家旺一个大户人家那儿当厨子,烹饪手艺不错。每年春节仲秋,他都要挑一担子海货,从蓬莱步行回到莱西老家,一走一天。随身携带的还有自己积攒的工钱。他把工钱不断用来买地,姥姥翘着小裹脚,拉扯三个孩子一起种地,迫不得已才雇一个短工帮忙,累的母亲至今有腰腿疼的毛病。

母亲和大姨都没有上学,只有他们的弟弟也就是我的舅舅上了个完小。三个孩子渐渐长大了,舅舅要娶媳妇,就要建婚房,姥爷很赶时髦地买回好多玻璃,要盖几间锃明瓦亮的玻璃窗房子,毕竟在解放初期的玻璃门窗是很少见的。

解放了,土改了,姥爷因为家里有些土地就被划成了富农。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于1950年——1952年,完成之后马上进行土地的复查,约结束于1953年。复查期间,姥爷买来的一摞摞玻璃出奇地倾倒破碎了。

关于姥爷的一切都是听母亲说的,因为姥爷去世的很早,六十多岁的样子吧。据说他得了痢疾,却买不到仁丹,在招远教书的父亲接到电报后买了仁丹带着母亲和大哥赶回老家,姥爷已经去世了,母亲把仁丹撒在了坟头上。

说起父母的婚姻,还要提到姥爷的四弟弟,也就是我的四姥爷。他也是年轻时候闯荡滨海,在资本家的电灯泡厂打工,他脑子活泛,挣了钱不买地,而是把四姥娘接到了滨海,一连串生了五个儿子两个闺女,大舅后来成了大学教授,五舅是一个中医大夫,二舅在济南工作,三舅是个工人,只有四舅在老家娶妻生子,后来四姥爷年老退休,也回了老家——我童年时候和面筋粘知了的启蒙老师就是我的这个大高个四姥爷。

四姥爷曾经在公私合营期间有段落魄日子,携妻带子避难老家,被人揭发要在大沽河活埋,有些侠肝义胆的爷爷知道以后,出手相救,于是就有了年纪相仿的我的父亲和五舅拜了把兄弟,两家成了亲戚。再后来,四舅姥爷保媒,把自己的侄女,我的母亲嫁给了我的父亲。

母亲应该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美女,所以当老师的父亲非常满意自己的婚姻。婆媳是天敌,姑嫂矛盾也很普遍,当母亲哭诉我的奶奶和姑姑对她的各种欺辱以后,父亲决定把母亲带到他教学的招远,花山公社大原家中学。所以,我们姊妹四个有三个在招远出生。

父亲十几岁的时候,曾经受邀来到滨海自己的干爹家里做客,逼仄的小平房住了那么多人,叫父亲无所适从,尤其是舅舅们对他这个乡下来的“老巴子”并不是很热情,包括他的干兄弟,那个五舅。于是也就打消了爷爷叫父亲来滨海闯荡的念头,而是回家了,用功念书,并且考入了莱阳师范。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考入滨海大学,在滨海市某工地干泥瓦匠的舅舅家的二表哥告诉我,他叔大爷就是这个学校的教授,于是,在他的带领下我第一次进入滨海市民的家庭,也是我大舅的家。他对我很客气,叫操着胡楠普通话的舅妈多做了几个菜,说些当年爷爷对四姥爷的救命之恩,并嘱咐我周末没事儿就来家里吃饭等等。在校园里见了这个穿西装扎领带腆着啤酒肚的潇洒教授,我喊了声大舅,并且站下来说会儿话,很有自豪感,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很好奇——一个老巴子怎么会有大学教授做舅舅呢?

大舅家的小表哥在滨海电大上学,吃得好长得胖,这样的人嘴巴甜性情温和好客,所以就在过年过节我不好意思去他家吃饭的时候,他就到学校找我去家里,甚至陪我喝酒。记得那年中秋节,我们喝了点酒出来散步,竟然在大学校园里的一座小山头看到了很多萤火虫,这个在我家乡是看不到的。他偷偷地摸出一盒烟,跟我吸烟,这是大舅极力反对的恶习。

五舅的小女儿竟然跟我一个学校一个年级却不是一个系,通过大舅的撮合,我们认识了,并且也去过她家见了五舅和五舅母。当时他们住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