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六零年代好家庭 > 六零年代好家庭 第68节

六零年代好家庭 第68节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莫茹就和周明愈商量就近接触一下那个高技术员,她看周明愈在洗脸就拿了手巾递给他,“是不是不好打交道的一个人?”

按说这时候读过书,下乡蹲点儿的干部一般都平易近人,他们很喜欢跟农民打成一片,田间地头上聊聊庄稼,还给农民们分烟抽。不说别人,就说乡上的相书记,人家就很亲切,下来视察的时候从来不摆架子,见了老百姓也热情地打招呼,有什么说什么,在农户家吃饭也不许吃肉,家里吃什么他就吃什么。

相书记都这么朴素,你一个技术员这是要整哪一出?

周明愈点点头,“看着有点傲,不太瞧得起人。他今天去地里巡视,瞎指挥一通,队长大爷说他根本不懂种地,至少不懂种棒子,他就翻了脸。”

这个高技术员叫高余飞,今年二十四岁,莒城县人,中等个子黑黑瘦瘦的,性子挺傲的,不太听得进别人说话。

按说来乡下蹲点指导农民工作,他应该和队长多商量,毕竟他只是理论工作,实际经验不可能比生产队长还丰富。可他根本不屑一顾,总是一副生产队长没文化,听不懂他的话跟不上他的思维一样。

今天上午在玉米地里,他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周队长,你说说你这个地是怎么种的?”

周诚志就告诉他一亩地用了多少底肥,几斤种子,出苗率如何,打算怎么间苗,然后补苗等等。

高余飞立刻摇头连说不对,“周队长,你也是个有多年农业生产经验的老队长,我就不多说什么,你说你这个种子下的就不对,太少了。要想高产,怎么能这么抠搜呢?到时候人家亩产三千斤五千斤,你们亩产三百,你不觉得丢人?”

在他看来,你下种子一亩地十来斤,当然就收百八十斤,你要是下上一百斤,那怎么也得收一千斤!

周诚志听他这样说就不高兴,“俺这里棒子就没有亩产超过三百的,好时候也就是亩产两百斤,差的时候绝产,一般也就是百八十斤的。”

高余飞就一副老迂腐没文化的样子看着他,“要施肥懂不懂?要多施肥!”

周诚志就火了,“那肥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风刮来的?谁不想多施肥,也得有啊。”

以前偶尔种过玉米,但是产量好的两百斤,一般的一百多斤,绝产不至于,只是因为玉米是高肥水作物,要多施肥否则地就越种越贫,所以大家宁愿种比玉米还低产的高粱,因为高粱耐贫瘠。

家家户户就那么点农家肥,多施又有多少?种春地的时候必须要施,数量还不能少,这就基本用光了,所以夏种是不用底肥的,秧地瓜最合适不需要肥料。秋天种小麦又需要底肥,攒肥沤肥,大半年的这时候又用光了,再攒才轮到来年春天用。

所以,要多施肥,多少是多?

结果自然不欢而散。

听了周愈说的,莫茹道:“这个技术员是不是脑子里有坑?”

简直和张根发有的一拼。

张根发去三队四队指挥种地的时候,为了秋粮能高产放卫星,他直接让人一亩地下三十斤玉米种子。

周诚志骂他这是没有钱多买种子,要是有,他能下三百斤。

周明愈道:“他是上面派下来的,咱们说话不好使,要么把他弄走,要么就想办法和他搞好关系让他不要瞎指挥,多体谅一下咱们村。”

弄走他,通过上级是不可能的,他们没那么容易接触可以任免高余飞的干部,就算写匿名信人家也不会听,毕竟现在粮食种植瞎指挥是举国性的,不是高余飞一个人。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高余飞吃点苦头,不得不离开,这样也不保险,谁知道下一个技术员什么样?

高余飞的问题是一个共性,不是个性,新来的只怕还这样,所以使手段把他弄走也不现实。

那么就剩下一条路子,和他搞好关系。

跟技术员搞好关系很关键,因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