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六零年代好家庭 > 六零年代好家庭 第431节

六零年代好家庭 第431节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现电报的快捷性。

等通电以后,公社和团部自己就可以接收电报,真正做到快捷方便。

因为这时候通电成本太高,家家户户通电的话,大部分社员们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所以暂时通电到团部和红旗公社,以后可以慢慢地从这两个地方往周围的大队辐射。

先锋团团部因为比较富裕,除了办公室、学校以及医务室通了电,食堂、养殖场、种子站、农机组、造纸厂和砖窑厂也全部通电。并且为了照顾社员们,还在各个方向竖起电线杆装上路灯。

于是除了寒冬晚饭后路灯下就成了社员们的聚会场所,他们在这里聊天、开会、听广播,还有知青们在这里表演节目。

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

两年后家家户户通了电,还装上小喇叭,直通团部的广播间,每天可以同步听广播。通电以后,村里的副业越来越多,家家户户有了钱。不出两年,收音机就在先锋团普及开来,当然一大部分都是团技术组自己组装的,物美价廉。然后就是自行车、电视机……为了方便社员们安全用电,周明愈带领技术组研发了一种电闸保护装置,在有人误触电的时候能够自动跳闸,减少了很多意外伤亡事故。

这与其他地区乡村通电以后发生的意外触电事故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这种先锋牌儿带漏掉保护的电闸火速在城乡间传播开来。

在中科院、各研究院以及各大学的共同努力下,政府通过了专利法。周夕第一时间为她爸爸的安全电闸申请专利保护,后来让先锋团的先锋牌儿电闸畅销全国几十年。

十年特殊时期结束,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在乡下很多地方又上演了一部部家庭破碎的戏剧,因此衍生出无数或感人或气人的故事。

因为未雨绸缪的婚姻规定,先锋团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悲剧。

夫妻知青双双返城,而早就立志扎根农村的知青也并没有什么损失,下乡的这些年,他们有的被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有的在团部工作,时至今日,在先锋团的生活让他们觉得安宁又富足。

这种富足来自于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他们虽然赶上了那个时代,可是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被社会抛弃。

先锋团给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甚至很多夫妻知青也没有返城,因为在他们看来,先锋团如今的发展势头,甚至比县城更好。

83年,全国公社正式解散,恢复乡镇建制,而各生产团队、大队、生产队也恢复为村的建制。

但是先锋团百分之九十的村民们要求继续实行农场集体经济所有制的形式,因为这些年他们已经体会到,在行之有效的管理下,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尤其团部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让他们几年前就不必再靠种地吃饱饭,如今他们把土地交给团部集体管理,他们只需要在农忙的时候上工下地,其他时候都可以去工厂做工赚钱。

84年后先锋团的面粉厂、副食品厂相继开起来,原来的整个红旗公社,都成为了先锋团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后来扩展到全县。

先锋牌面粉以及面食,还有各种副食品,点心、糖果、辣椒酱、泡菜、咸菜等,全都畅销全国,很快就走出国门,享誉海内外。

他们广纳贤才,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汇聚于此,共创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辉煌。国企改革的时候,他们又走在前列,及时重组避免资产流失,建立本省最大的食品、保健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后来他们涉足餐饮、娱乐、旅游、IT、金融、绿色能源、美容等行业,将先锋集团打造成钢铁般的城池,全国、全球各地开花,在无数次金融风波中屹立不倒。

………

若干年后,整个红旗公社已经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这是先锋集团的大后方,经过莫茹空间的改造,这里的土壤和气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