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时太祖 > 第三百三十五章 拼命

第三百三十五章 拼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两万大军怎么守,人数太少根本守不住,想守住这样的城池,二十万人都困难。

可石小凡不但将各处城门布置了兵力,手里竟然还有五千机动部队。这五千人都可以在战场上随时调动,那里有需要就调去那里。

石小凡说老子我不会打仗,可我会杀人,杀违抗军令者。后退一步,格杀勿论!

不拼命也行,城破之时就是我为鱼肉之日。逃跑的、投降的,你的家人将被送去做苦役。你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只能为贱民,且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若是你敢拼命,你能奋勇杀敌,则战后论功行赏。杀敌多者升官,且入了军籍之后,你的后代子孙都可以世袭。

这是大明王朝朱元璋玩剩下的,洪武二十一年,开始编造军籍黄册,划编军户,防止军、民、匠人户籍混乱。军人之家叫军户,主要承担兵役,而且军籍是世袭的,也就是说一朝入伍,终生为兵,父死子替,世代沿袭,简称世兵制。

后来没有了战事,朱元璋又创建卫所军制。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于是,世兵制的军士也全部编入卫所,任务有:守卫地方、屯田生产。

守卫地方城池之兵称守军,屯田生产之兵称屯军。屯军在屯田上生产收获的粮食,既供给自己又供给守军。

这样看来,整个明军基本上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武装集团。难怪朱元璋曾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

一粒米。”

明代的户籍制度是人以籍为定,不准冒滥,不许更改,子承父业,役皆永充,一旦成为军户,则万世不能改变,子孙都要应军差,充军伍。

这种制度的优势不言而喻,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安定和社会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使得农民休养生息,社会得到了发展。

然而,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它的弊端。朱元璋实行的这种军户制度在明朝初期确实是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到了后世子孙手里则完全变了味。军户制度,成了部分人搜刮敛财的工具。

后代子孙承平日久,将士们早已忘记了打仗,忘战必危,军队战士空闲时耕作。长期处于耕作状态,习惯了耕作日常的战士们开始松懈,疏于训练,这就大大拉低了整个军队的战斗实力。

长期处于武备松弛的将士们,学会了在私下互相勾结,逐渐形成了地主阶级。军队在大举兼并土地,压榨和剥削士兵和百姓,还把年轻力壮的士兵流亡边境,使军户中士兵的数量减少直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实力,导致最后明王朝的军籍制度名存实亡。甚至于,出现了大量的逃兵现象。

以史为鉴,唐小宝虽然也学着朱元璋的模式,在军中采取军籍制度。可是,唐小宝对于这种制度有着他的制约性。

首先,这些打仗的将士们论功行赏。虽然你们入了军籍,可是这即便是入了军籍了,你也只能

世袭三代。

但是三代世袭的优待条件,却是空前绝后的。

如果你跟着打仗,你入了大时王朝的军籍。你的儿子你的孙子都会是军籍,而且不分嫡庶。也就是说,只要你能生,生下十个儿子也是军籍。

你不可能打一辈子仗的,这样整个国家也消耗不起。等天下大定,没有外敌来犯的时候,就可以大力发展经济了。

到了那个时候,你的儿子你的孙子都入了军籍。入了军籍可以免税,也就是说你种下的粮食都是你自己的,朝廷不拿你一文钱。

土地是国家的,古人不是没想过开垦土地。可是这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力,看起来百姓们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

实际上有人确实如此,我们是最为吃苦耐劳的民族。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能够勤劳,还是有机会吃饱的。然而,这仅仅是吃饱而已。

而风雨飘摇的大时国,唐小宝刚刚一手缔造起来的帝国,还有这许多需要处理的问题。比如说国家政策,比如说如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