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时太祖 > 第三百七十九章 说情

第三百七十九章 说情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骂皇帝,这是没谁了。皇帝将谏臣罢官,这反倒是他们所期盼的。因为臣子可以名扬天下,到了地方会受到读书人的尊重和拥戴。

更有甚者,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的《酒色财气四箴疏》这样描述万历皇帝,骂万历皇帝是一个昏君,是一个好色之徒,是一个慵懒之徒,是一个无能之辈等等。他把皇帝骂得一无是处,毫无建树。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每日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越来越多。但是,这种上升到了人身攻击式的谩骂,使得皇帝被骂到没有脾气,以至于,万历皇帝根本无心打理朝政,最后,索性不管了。万历皇帝选择了“六不做”, 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任由这些言官去骂。

后世有人说,明朝是一个被文官骂死的朝代。

其实唐小宝对于言论自由也是相当开放的,勇于纳谏者也是会受到褒奖的。

大时王朝的建国,有许多前朝的老臣继续在朝中为官的。比如说,有人发现这大时国的皇帝可比凶狠残暴的圣帝好说话的多。于是,便放纵了自我,开启了嘴炮模式。

大多数时候,唐小宝都选择了隐忍不发。勇于纳谏是好事,只要别太出格就行。

偏偏这次不同了,尽管皇帝三令五申,不得再行弹劾卫国公,否则必然严惩。

可那些言官们似乎是打了鸡血一般,根本不顾皇帝的旨意,继续争先恐后

的弹劾。这一次唐小宝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既然你们自己找死,那就休怪朕无情了。

御史台三名官员革职,太常寺少卿罢官,礼部右侍郎贬黜京城,去湖广上任知县。

皇帝这么一来,总算是刹住了这股不正之风。暂时,弹劾卫国公的奏疏少了下来。

皇帝自然是对卫国公府恩宠有加的,可是长此以往总也不是个办法。卫国公石小凡性情桀骜,且石家与江湖中人来往密切都是事实,为此赵嫕也总是忧心忡忡。

要知道,唐小宝做了皇帝,亲手缔造了大时帝国。这个要避名讳的。历史上皇帝的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皇帝叫了的名字,寻常百姓就不能再叫。

唐小宝的名字带着小和宝两个字,这就麻烦了。世人带这个字的名字比比皆是,董小六、石小凡,其名字中都带有‘小’字。

按理说,避皇帝名讳,这俩人都得改名字。别说是寻常百姓,就算是王侯将相也不行。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那个。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可是,即便是赵匡义,也得为了避哥哥名讳,改名赵光义。

像是董小六了、石小凡等人,都得改名字。可是唐小宝为此专门下了一道圣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百姓皆为朕的子民,名字仅是一个代号一个称呼而已,不可再为避朕名讳而擅自改字

这算得上是,比较开明皇帝的做法了。为此,董小六和卫国公石小凡等人,也就没有再改姓名。否则,在唐小宝称帝建国之前,他们就得改了名字。

就像是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自称朕。可是唯独与朱元璋,是自称咱的。

其实当时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大臣们曾经上奏跟朱元璋说过这个事情,认为朱元璋做了皇帝,应该把自称改为更加严肃庄重的朕。但是朱元璋不以为意,认为改不改他都是皇帝,完全没有专门改过来的必要。 朱元璋长大的经历让他习惯了自称“咱”。

后来的成祖皇帝朱棣,起兵反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后来,朱棣称帝之后,就自称俺了。

可这关卫国公石小凡有什么关系呢,石小凡在朝中树敌颇多。虽然,他自己也莫名其妙。

好在卫国公大大咧咧,浑然不把这些辣鸡放在眼里。可女人的心思总是细腻的,赵嫕却每每为此担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