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时太祖 > 第四百八十一章 俸禄

第四百八十一章 俸禄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大时朝廷的俸禄是不高的,没办法,谁让国家穷呢。民间百姓的赋税并不高,朝廷也没有大的收入来源。

好不容易这盐铁专营,朝廷弄点钱还得养兵。而且盐铁专营这点钱,也不好干点什么。

海水晒盐确实是利润可观,冶铁行业就不行了。这个时代受制于冶铁技术的限制,冶炼出来的铁器着实差强人意。生铁铸铁还好,炼钢这种技术活就不行了。

唐小宝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冶铁业,另一方面,需要改进,这个需要摸索。唐小宝不是神仙,他也不是万事通,自己能做的,只不过是提出一些理论知识。剩下的,就靠这些工匠们摸索了。

而改进冶铁技术,这些都是需要钱的,不管你是摸索实验,还是兴起一座座的铁矿,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这些钱只能是国库来出,尽管异常艰难。可是唐小宝知道,这些钱该花的必须要花。别的不说,单单是一个红夷大炮所需要的精铁,以目前大时国的冶铁技术就难以做到。

这还只是其中一点,该花钱的地方还有许多。比如说,教育。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唐小宝更是深切的知道,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何其的重要。

只有教育,才能培养出大量的有用人才。对待教育方面,朝廷一向都是不遗余力的。比如说,让寻常的百姓,能够上得起学。

这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要

知道这个时代的文盲率高的可怕。穷苦小百姓们饭都吃不饱,让他们的孩子去上学是何其困难。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些孩子七八岁甚至于就得帮着家里,成为一个劳动力。让孩子去上学,那就意味着家里失去了一个劳动力,还要照顾他的吃喝。

这还在其次,孩子上学所需要的笔墨纸砚,一个寻常的穷苦百姓,哪里供应的起。

为此,朝廷也是下了大力气。比如说,只要让适龄孩子去上学,朝廷就可以免除家里的一部分赋税。这是实打实的实惠,你若是让你的孩子上学,你就可以少缴纳一部分赋税。

此外,朝廷给每个学堂,每年都会按计划拨付一定数量的笔墨纸砚。当然,这些或许对一个孩子来说并不够,可聊胜于无。

好歹终于许多百姓们觉得还算是划算,他们尝试着,把家里的孩子送去学堂。逐渐的,孩子上学的多了起来。

各地兴起的学堂,孩子多了朝廷的压力就上来了。教育,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这些钱从哪里来,还是需要从国库里出。

国库一直都是捉襟见肘的状态,虽然加上盐铁专营,加上西山的玻璃厂以及煤炭矿。这些利润全都上缴给了国库,即便是如此,国库依旧是没钱。

国库里这些钱都是硬性开支,除了这些,还有兴修水利,安置灾民。这些,都得必须支出的东西。

至于官员的俸禄,那只能够缩减,一再

的缩减。甚至于皇宫的开支,也是一再的缩减。

好在唐小宝清心寡欲,他只有一个皇后并没有更多的嫔妃。而且,董七七和唐小宝一样,需求并不多。

国库还是缺钱,一直都在缺。可唐小宝又不能把压力给百姓,繁重的苛捐杂税,在他这个时代必须终结。

商税呢,如今百废待兴中,商业只是刚刚起步,税收也不多。

边境雄州榷场和蓝州榷场的贸易如火如荼,那里的贸易收入还算可观。可是,大时帝国也仅仅是对外敞开了两个贸易集散点。只有北方的雄州,还有西北的蓝州。

这两个地方的榷场毕竟有限,收入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也非常有限。

唐小宝从来都很难,只不过他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的这种难处给表现出来。官员俸禄,大概是历朝历代最低的。

即便如此,吏政倒是还算清明。这其中,唐小宝改进的监察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