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春秋最强野心家 > 第九十五章:黑山革新(二)思想工作

第九十五章:黑山革新(二)思想工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送走了心存疑虑的西门吉、端木容二人,于正又把冷落了一段时间的计察给找了来。

经过观察,于正发现计察被贬后虽然常常闭门不出,但是也无多少怨怼之言,而且做事依旧认真负责。

于正突然要再次启用计察,是因为他发现原来忠诚也可以算是能力的一种。

有的人,你要用他的力;有的人,你要用他的智;有的人,则要用他的忠。

计察闻听主君半夜相召,同样情绪激动,心里想着: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主君不会忘记我。赶忙让下人更衣备车,片刻不敢耽搁就赶来了。

于正将“授田新制”之事,复又对着计察原样说了一遍。

言道:此事毕竟损害的是新晋士人们的利益,若是由上位提出,未免就显得身为主君的于正太刻薄了些。所以此事最好是要由下位的“士人”们自己主动提出,如此上面再加以推动,这样才显得更合情合理。

于正交给计察的任务就是,让他去做新晋升士人们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放弃一部分利益,主动促成“授田新制”的提出和推行。

“这思想工作自然是不好做的,不然我也不会想到你,不知子肃可有信心啊?”于正问道,故意装出很看重他,要对之委以重任的样子。

计察正愁没法将功补过呢,闻言却是立马回道:“主君放心,察必当尽心竭力完成此事。”

计察在城主府内答应的爽快一回到家就犯了难,不知该如何推进。

却是将手下豢养的两名门客叫了进来,毕竟一人计短,三人计长,一起商量下,或许能有什么好的主意。

门客制度,最早就是起源于此时,也就是春秋时代,之后鼎盛于战国时期。

门客可以看作是权贵家里豢养的帮闲或办事之人,他们通过依附某个主子,将自身“工具化”,达成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

计察从前掌管民事,之后负责辎重,所以豢养了两个懂些计算之道的门客帮助他料理公务,核对账本,叫做“小计”。也因二人懂些文墨之道,所以也能时常给他出出主意。

二人的待遇要比奴仆们好上许多,不仅不用干杂务,每月还领着固定的薪俸,可以养家糊口。又因为一直在计察府中服务,掌握着一定的权利,所以地位还比一般的步徙和平民要略高些,可视作介于“士”和“平民”之间,相当于“游士”(虽然并无这个阶级)。

此时各国间的战争兼并愈发剧烈,不少国家社稷覆灭,民众流离。国内的公族、士族们一下子失去了原来高高在上的地位、失去了土地,成为了平民或者奴隶,这就为门客这个群体的壮大提供了来源,他们成了“文化游民”。

门客在列国贵人间奔走,选取门庭投靠,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之中追求自身价值的实观。朝秦暮楚也不以为耻,奉行“良禽择木而栖”,“合则留,不合则去”的观点,倒是有点像后世打工人的前身。

直到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四海归一之后,门客别无选择,就只能争相讨好一个主子了。没有了选择自由的门客,便再也矜持不起了来,争相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开始了内卷之路。

两名门客闻听了计察转述的于正之言,心中皆暗暗惊讶,这是要一改“周室的分封之美”,建立一套自己的军功授田制度,于正大夫似乎潜藏着不小的野心啊。

三人就此讨论了半天,最后,两名门客倒是一人给出了一个意见,提供给计察参考。

一人说:“有一必有二,恩主如今掌管军中辎重,平常也有交好的兵卒,不如先花些工夫和代价突破一人,再让他领头,给众人起典范作用。”

计察听了连连点头,先从交好之人下手,确实是最可行的方法,只是这是先易后难之策,越到后面越难说动。

另一人则道:“众人心中想着上,结果只得中,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