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春秋最强野心家 > 第155章:诸侯之路(四)虎有余威

第155章:诸侯之路(四)虎有余威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车辚辚马萧萧,于正率领四千常备军、四千农兵从共邑出征,只留下两千军势留守,可谓是倾巢而出,也足以见得他对此次军事行动的重视。

因为此次的目的是为了匡复邘国,所以其余两家黑山联军倒是并未出动,这也是于正放心只留两千军势看家的原因,也算是对黑山同盟的信任。

官道上,一队轻骑兵正风驰电掣般地疾奔而来,明显是有重要军情要向中军汇报。轻骑兵作为军中的新兵种,如今主要是用来传递情报,还未大规模投入到战阵中去。

后世一直以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才开始构建遍及全国的驰道,并且广设驿站邮亭,构成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交通体系。其实三代时期就有这样的建设了,夏朝初年大禹经启大道、以通九州便有先例。

西周开始营建的“周道”和“周行”,更是经过数百年的建设,以宗周和成周两座都城为核心,向外建设联系各诸侯国都城的官道。

周武王灭商后,除都城镐京外,还根据周公的建议,修建了东都洛邑,以便控制东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为了有效加强镐京和洛邑两地的联系,周武王便在两地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称为“周道”。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成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

《周礼·疏》中说:“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

周朝对道路交通的修筑非常重视。在道路修筑上同样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当时的道路根据宽度和质量分为五级:一曰“径”,是小路;二曰“畛”,是田间道路;三曰“涂”,是间宽八尺堤上的道路,宽可行一轨(即一辆车);四曰“道”,即间隔更大的地域间宽平的交通干道;五曰“路”,是比道更高级的道路,一般是从王都通向诸侯国的交通大动脉。

此次伐郑,为减少大军旅途劳顿之苦,于正便是让大军行的官道,堂堂正正出击,这样行进速度也会快上许多。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事中,也正是这一完善的道路体系让大规模的行军和动员成为可能,让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变得更为激烈。

“报,诸侯联军大胜,如今正围密邑。”

轻骑兵们一路飞奔,在中军帐前这才下马,将诸侯联军动向的情报交由情报司主官施展,再由施展面呈汇报给于正。

“主君,诸侯联军最新战报到了!”

施展不敢耽误,直接入内禀报,于正正在跟几个重要家臣开会,闻言立马言道:“此处无外人,你念就是。”

施展这才将刚已看过一遍的军情密信再次打开,当众念了出来:

“齐侯已率六国诸侯联军正式攻略郑地,郑国不敌,主动收缩兵力,导致东境大部城邑都已沦陷。如今诸侯联军正包围着郑国的密邑,跟郑国守军对峙之中。

另外,南面的许国攻略郑国南境也有所进展,收复了一些疆土。”

于正赶紧对着郑国的地形舆图,找到了密邑所在,却是在郑国的腹心之地,便是离郑国国都新郑邑(今河南新郑)也不算远。

密邑,因为是郑国新修建的城邑,所以又称“新密”(今河南新密)。新郑,因郑国东迁,西边的旧地原有一郑邑,所以东边便自然成了新郑邑。

“诸侯联军为何止步于密邑不前,可是粮草有所短缺?”于正问道。

情报司人员对郑国各地的历史和地理等都早有做过收集,因而施展能脱口而出地回答于正这个问题:

“启禀主君,这却与密邑的历史有关。西周分封时曾建立了姬姓密国,春秋时,密国被郑国所灭,成为郑的附庸。

密国是以密山为名,又南邻洧水河,因为地理位置险峻,所以郑国在此新建了关隘城邑。也因为是新城,所以城墙高耸坚固,暂时抵挡住了诸侯联军的攻势。”

于正一边听着汇报,一边就着地图推演着形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