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华娱璀璨时代 > 第696章 璀璨杯

第696章 璀璨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短片和微电影,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短片在华国起源很早,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就出现了。

那会儿的电影还是个新鲜玩意,处于完善制作体系的阶段,不少摄影系出身的导演无戏可拍,就常拿摄像机跑到大街上啊、来到某个有趣的地方啊,摆拍录影。

这样的摆拍录影,记录下的人文社会和社会的真实反响,就是最初的短片概念,讲究一个真实性。

这样的短片没有市场,纯属文艺青年类导演自娱自乐的产物,用来练手的手段,但却对后代导演影响深远。

因此到了八九十年代,贾章柯等一些第六代导演引发了短片热潮,他们的短片是基于最初短片概念中重新创作和定义的东西。

最初的短片,拿台摄像机放大街上,拍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文,相当于是记录片。

第六代导演的短片,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场景为基础上,将人文方面进行了艺术性包装,请几名演员来演绎一段剧情来反映风土人情。

之所以能引发短片热潮,是因为贾章柯等人这样的短片,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奖了,让艺术界发现华国的短片也能像电影一样,同样可以获得名和利。

也就在九十年代的时候,短片的热潮渐起。

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场景、有艺术加工的剧情,这是短片三要素。

那时想拍短片的导演们就一个劲的想,在怎样的场景里头拍怎样的情节更文艺?

文艺二字,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通用,所以才让这些导演们一条筋往文艺里头钻。

钻来钻去,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旧时代的被剥削压迫等显得黑暗的短片接踵而至。

人民的奋斗没有,人民的艰苦倒是拍出了所谓艺术的精髓。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展现华国的负面好像是西方的政治正确,仿佛西方国家就是想让自己的民众只看华国的这一面。

很多导演纷纷附和,因此拿奖得名得利的不在少数,拍华国的负面仿佛成了一个导演成名的捷径。

直至如今,这样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

对于韩三坪来说,这些导演拍的短片剧情还真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你要拿“胡编乱造、侮辱国家形象”这句话去斥责也不是多强劲的理由。

但是,华国近代史上的光鲜和热血怎么不拍?就因为西方不喜欢吗?

韩三坪知道这就是正确答案,但也没法以此去和全国那些崇外的导演去沟通。

这些导演这么做也有理由,“我们的短片在国内没市场啊,只有国外接受啊,我们能有什么办法?我们也要吃饭啊,我们也有追求梦想的权力啊。”

的确,人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力。

短片的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在大体量上也不能去太过责怪这些导演不懂事,韩三坪这类文化领域领导人们也要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想象,和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诸如此类的问题。….

“短片,基本都是些记录历史的影象,记录一些已经存在过的事实,只是把事实进行了艺术加工,这是我们国内给它的定义。”

“现如今,我们的国家在高速发展,文化领域和影视行业也在高速发展,因此我们更要有文化上的自信,需要开扩的思维去畅想未来、展现未来以及创作出不同的、百花齐放的,属于华国的故事。”

礼台的讲座上,韩三坪从会议开始讲到现在。

论述了短片的历史,评价了短片的弊端,阐述了国内市场匮乏的无奈,讲明了对国内一些导演追求国外文艺的理解,讲到现在进入主题。

微电影,是千禧年后出现的新名词。

它和短片不同的是,微电影是真正的完整故事,也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电影的缩减版。

它不讲究短片的真实,它也不讲究短片的人文,它和电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