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红楼别梦之拯救姐姐妹妹们 > 10初入学堂勤学苦

10初入学堂勤学苦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贾璋到时,黛玉正在窗前梳洗,见他真的要去上学,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

贾璋涎着脸趴在旁边桌上道:“好妹妹,我去上学了,你也别总闷在屋里。我昨儿给你做的那些玩意儿,你可一定要上手试试,再不济了看丫头们玩儿也是好的。”

黛玉奇道:“你这么说可就不对了,什么叫给我做的玩意儿。昨儿你可是把满院子的姐姐妹妹们都叫过来了,哪里是给我做的?”

贾璋道:“看你说的,我叫她们过来,不是为了让她们陪你玩儿吗?你一个人玩儿多没意思。好了,我不多说了,先上学去。好妹妹,千万等我下了学再吃晚饭。那胭脂膏子,也等我来了再制。”说完转身跑开。

黛玉忽然又叫住他,戏谑地问:“怎么不去辞一辞你的宝姐姐?”

贾璋笑而不答,一溜烟儿去了。

义学始于北宋名相范仲淹。历史记载,范仲淹晚年以全部积蓄,在宗族所在地购置良田千余亩,设立义庄,义庄内含义田、义宅、义学,用义田的收入来维持义宅和义学。范仲淹还亲自定下了《义田规矩》,规定了义庄的经营方式和扶助标准,保证贫穷的族人能得温饱、受教育和完成婚丧嫁娶等事,并且规定乡里外姓贫苦人也能得到救济。

范仲淹的义举得到后人的继承,义庄前后延续九百多年,至清末规模达到五千三百多亩,恩泽惠及一方。

范仲淹设立义庄以后,受到了国家的肯定,也引起很多人效仿,贾家的义学就是由此而来。义学因为是救助性质的,所以往往比较简陋,给老师的束脩也只够勉强糊口,所以师资力量自然谈不上强大,只能教孩子们粗略地认识几个字。

与此相比,贾家的义学算是比较高档了,不仅有两进院子,东西厢房,中午还管一顿饭。饶是如此,家族中安稳上学的也不多,带上各种亲戚也不过二三十人,所以贾代儒把他们放在一起,胡乱地教些东西也就罢了。

这个时代的老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实际上是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因为不会更多的教学方法,老师们都是采用放养式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把自己会的掏出来给学生了,至于学生学不会,那只能怪自己太笨,太不努力。

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因为能读书的只有一小部分人,而其中敢不认真读书的只有极少数的权贵子弟,比如贾家子弟,贾璋就曾是其中一员。大多数人,能得到读书机会已经得谢天谢地谢父母,谢所有亲人了,哪里敢不认真学习呢,毕竟这大概率是自己实现阶层跃升的唯一机会。

好在贾璋现在虽然学问也不怎么样,但学习动力无疑是充沛的,因而对学堂中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一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只专注与自己的学业。

基础的识字,经过幻境中的九年义务教育,贾璋早已没有问题;至于对课,三言、五言乃至七言,贾璋都是迅速掌握。贾代儒见贾璋进步如此迅速,以为都是自己的授课之功,对贾璋大加赞赏,多次在课堂上表扬,与此相伴的是对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贾璋很快就学到了最难的经义,不仅要把四书五经全文背到滚瓜烂熟,熟到随便提起哪一句,都能立即反应过来,背出上下文;更要把朱熹的注解全部背会。至于自己的理解,在这个阶段是不存在的。

贾璋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和他同来的秦钟见贾璋这么用功,也不由得跟着用功起来,所以很“荣幸”地和贾璋一起成为贾代儒老爷子的重点关注对象。他的父亲秦业听说他在学校的表现,也不由得老怀宽慰,多次叮嘱他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贾家这边,贾母知道二人在家塾表现优异后,也非常高兴,时常留秦钟在家住下吃饭;知道他家里不太宽裕,也常帮助他一些衣服鞋帽等物——待他就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