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桃花雪晴 > 第44章 王国南土(四)

第44章 王国南土(四)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就一个重大领域的改革,周王与身边兄弟重臣们已经达成了共识。

就是,要积极推动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传统方国向着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新型邦国方向转型。

夏朝和商朝,王庭直接统治的其实都是自己的本族,而对臣属于王国的四方诸侯大多是承认那些源远流长的当地统治家族的治权。

分封子弟成为新的诸侯,也都是选择无主之地或者是交通枢纽、一方关键所在,派出本族的大队人众落足后建立邑落方国。

他们这么做,有一个最基础的条件,就是夏族和商族本身就拥有足够众多的人口能够支持分析和迁徙新地。

夏族虽然源出于西土一脉的华夏系,但他们的统治中心却是在东方。

夏王朝的奠基者大禹王其实本来姓姬,出自古老的黄帝后裔“有崇氏”,禹王的父亲是崇伯鲧。姬鲧因为治水不力,被舜帝治罪,先是流放到了徐州的羽山,后来被舜帝派去的祝融诛杀。(备注:上古“有崇氏”的领地在今陕西省渭南--大荔一带。)

因为这个“污点”,继续担任治水大任的禹改从了母族“有莘氏”的姓,这才姓了姒。姬发和亲兄弟们的舅舅莘侯,就是古老的“有莘氏”的衣钵继承者。(备注:上古“有莘氏”和商末周初的“莘侯国”在今陕西省合阳境内,古称洽阳。)

大禹王率领万众成功治水,出力和受益最大的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于是被兖州、青州和冀州的各族拥戴为“夏后禹”,早期的都城是在兖州而非后人讹传的豫州境内。

有穷氏的神箭手首领羿推翻了沉溺游乐的夏王太康,少康中兴后的夏都在青州西部,再到后世夏人才西迁豫州,建立了新的王畿。

夏王族拥有同宗的姒姓十二支的拥戴,除了被夏后启消灭的叛逆“有扈氏”,当然不缺人手。包括被周文王灭掉的姬姓“崇侯国”,其实也是夏后氏的本家,就是从前的“有崇氏”。他们相中了姒姓“有扈氏”被灭后腾空了的领地,便从雍东的渭阳地区西迁到了八水环绕、背靠南山的这片风水宝地。

天下九州的特点:徐州人口最多;冀州地域最大;豫州最宜农牧;靠近大海的青州综合经济实力强;兖州地狭多沼泽;荆、扬二州地广人稀但产吉金;梁州千山万壑,江流纵横,民风剽悍。

而周室发迹的雍州,关塞险要,物产丰饶,特别是雍东八百里平川土田肥美,但是人口总量却没法和坐拥广袤平原的冀州与豫州媲美。

扫灭商受,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天下人心和强有力的军队。因为,九州之中,惟有雍州出产良马!西土周邦和下属诸侯可以此为基础建立所向披靡的车师,机动性与战斗力上轻松碾压一般依靠步卒为主的军队。

冀州北境也产马,但远劣于西土雍州。这也是商王朝虽然统治地域辽阔却最终败给了新兴周邦的根本原因。

然而,马上打天下易,却不能马上治天下。尤其是,如何妥善统治天下,尤其是人众规模眼下依旧远远超过西土王畿的殷商,是战后秩序中最为棘手的事情!

周王姬发的百般焦虑,其实核心症结在此!

所以,王庭才要牢牢控制好雍州东邻的豫州,大举封建诸侯。但是又难以向辽阔的中国和东国派出足够多的族人、姻族和西土拥趸之众,这方面不好学从前的夏、商两朝。

所以,周王姬发要改革,要尝试。

具体的办法是殖民,派出王族子弟与功臣们远赴异乡建邦立国,接收当地的山川土地和土著人民,只有少量的西土扈从一起去就封。

姬发期待,各地的新诸侯国能够以西土空投的上层为核心,国民还是要依靠当地的人们,逐渐教化融合,最终成为以地理单元为核心而忽略种族差异的新型邦国,白话说就是各地的人们认可与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西土贵胄为统治者。

如此,才能有望做到:溥天之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