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启明1626 > 第四十四章 绕不过的《五人墓碑记》

第四十四章 绕不过的《五人墓碑记》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两日后,北京,文华殿中。  “提督苏杭织造太监李实奏参:原任应天廵抚周起元违背明旨,擅减原题袍叚数目,掯勒袍价,又不容臣驻彼地方,故纵苏松二府连年误运。”  “且起元抚吴三载,善政罔闻,惟以道学相尚,引类呼朋,而邪党附和逢迎者,则有周宗建、繆昌期、周顺昌、高攀龙、李应昇、黄尊素,俱与起元臭味亲密。”  “每以私事谒见,言必承顺起元之意,不曰内监文移何足准行,则曰袍叚钱粮只宜缓处。”  “起元因是愈恣暴慢,乃假名铸钱,以太安池三府协济袍叚银十余万两,铸造滥恶薄钱,眩人耳目,将皇上急需之袍价尽入私囊,致机匠苦于陪累,迄今吴民恨不能食其肉而寝其皮也。”  “然黄尊素愈为可恨,辄与臣掌案司房黄自新以其桑梓甘为姪辈,俾自新倚势西台,凌轢机匠,臣业将自新严刑拷鞫,正拟具疏,候旨定夺,而自新惧法縊死,则尊素之罪固可逃乎?”  “更如周宗建等罪恶多端,奉有明旨提问,乃敢肆无忌惮,不拜龙亭,不服讯勘,色衣方巾,公行出入,目中何知有君父,亦何知有法纪耶?”  “周顺昌等俱系奉旨削夺官诰,不思潜身引咎于林泉,尤然冠盖招摇于故里,乃复布散流言簧惑机匠,闭门逃躲,不行机织,臣恐再罹误运之愆,若不预为奏明,临时何以解溺,职之罪也。”  王体乾念罢,将手中的奏疏缓缓放下。  大拇指拂过奏疏末尾那一方关防朱印,指尖便染上了一层墨赭。  皇帝像往常一样立在一块木胚前,持着各色工具敲敲打打。  不过但凡有人能靠近皇帝,就会发现他的视线并没有落在他面前那座未成形的木雕上,而是集中于木雕旁的某处空隙。  那处空隙立着一个仅仅存在于他意念里的双丸子头少女,她正半倚在木头上,朝着皇帝嗤嗤坏笑,「宿主,你看你左躲右躲,还是没把李实弹劾‘东林七贤’这事儿给躲过去。」  朱由校反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不想杀‘东林七贤’?」  启明嘻嘻笑道,「因为我上个月就提醒过宿主你‘开读之变’这一历史事件啦,天启六年,魏忠贤伪造织造太监李实疏折,弹劾周起元、高攀龙等东林七贤贪污白银十万余两。」  「明熹宗看到奏疏后,下旨让锦衣卫将周起元等人扭解来京究问,李实仍安心供职,于是,阉党党羽应天巡抚毛一鹭,与御史徐吉到苏州逮捕东林七贤,以致于高攀龙不愿受辱,投水自尽。」  「而当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时,刚刚当众‘开读’逮捕文书,就激起了民愤,上万苏州百姓聚集于衙门门口,放言要劫出周顺昌。」  「当锦衣卫用‘东厂’名号来恐吓百姓时,百姓反而大怒,将宣读诏书那两名的锦衣卫围殴致死,故而史称‘开读之变’。」  「事发之后,侥幸逃出的其他锦衣卫诬告苏州人谋反,企图截断河流,抢劫漕运船只,魏忠贤大惊,下令在苏州城内搜捕人犯。」  「就在这时,有五名乡民为避免阉党屠杀苏州百姓,自愿出面顶罪,被判处了死刑,东林党被平反之后,苏州百姓自发集资,将五人的遗体收葬于虎丘山塘之侧。」  「张溥有感于这五位义士的壮举,便撰写了那一篇流传千古的《五人墓碑记》,作为这五人的墓志铭。」  「如果宿主你想杀了‘东林七贤’,那上个月你就可以找借口把他们逮捕了嘛!」  「你知道用李懋芳的奏疏迫使袁崇焕削减关宁军的开支,怎么会不知道该如何铲除已经致仕的‘东林七贤’呢?」  「而且宿主你这回是指望李实从苏杭织造里挪钱的,倘或这事儿像历史上那样闹得一发不可收拾,你那原来裁衣服用的一百万两银子不就打水漂了吗?」  「再退一步讲,据我观察,宿主你并不是一个权力欲很重的人,你弄清楚主系统的任务后,首先问的是该怎么退位,而不是怎么才能把这个皇帝长长久久地当下去。」  「你心里应该仍然是跟人民站在一起的,所以你肯定是不愿意看到苏州的那五名乡民因为这件事被判处死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