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朕为将军挽红妆 > 第三百四十八章 关中新粮

第三百四十八章 关中新粮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风口上,其实除了杨氏这样老早就收缩起来,躲避屠刀的宗族,还有其他想尽各种方法,规避风险的家族。

比如,两头下注。

其代表人物,就是东阿郡的桓家。

要认真算起来,杨、桓、刘三家,在萧瞻最落魄的时候出手相助,怎么着也得算个“从龙元勋”,旁的将校百官都得对他们高看一眼才对,就连皇帝本人,也该对他们毕恭毕敬,充分展示自己的仁义品德才是,但萧瞻就不,在他眼里,出点钱,来得早就“从龙”了?真要这么算,第一功臣得是成楹。

要是三家豪强给他的兵卒能打,他对他们兴许会好点。倒不是说这些兵卒跟流寇军一个德行,他们武德还是很充沛的,但是豪强兵就是不愿意到战场上拼命,基本上就是干干训练收编的流寇这种杂活儿,那萧瞻养着他们干什么?当大爷供起来吗?真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要么是北地军,要么就是早先收编的那些流寇军。

萧瞻给这些已经收编好的流寇军取了个新名字,叫虎贲军,和兖州土生土长的流寇军们作区分。

总而言之,在萧瞻这里,他只认军功,旁的吹得再天花乱坠也没用。

这样一来,豪强们对萧瞻的怨恨有多深,可想而知。

桓氏家主本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想法,既在萧瞻这里押了一把,又派自己的弟弟桓阅,带着大箱的金银并几百族兵,投奔扬州的王舜去了。

如今看到北楚皇帝不当人子,一朝翻身把歌唱,竟然当头对他们这些豪强恩人们举起了屠刀,喟叹连连:“还好我早有准备!”同时忍不住向着东南方向依依而望,好弟弟,家族的未来就靠你了!

武成元年八月初,关中的粮田开始丰收。

成楹也取得兖州包括信都郡在内的,八个郡,只剩北边与青州接壤的陈留、任城两郡,还在流寇们的手中。

但这区区两郡,却不容小觑。

因为由项奔率领的,流寇军主力,都集中在这里!数量高达二十万!

兖州这两年来,灾祸连连,百姓深受其害,被逼走投无路之后,一茬接着一茬,纷纷投身流寇,故此,在成楹步步紧逼、大肆围剿的情况下,人数并没有消减多少。

而随着作战久了,这些流寇们也无师自通,学会了许多带兵的技巧,项奔、沈豪、魏染三大渠帅时分时合,相互配合,互为犄角,也给成楹的剿贼任务,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不过,流寇们的弱点也很多。

其一,是战斗低下。二十万流寇军,数量瞧着吓人,实际上老弱妇孺要占三成。基本上一人当流寇,拖着全家走。流寇军里面良莠不齐,上至皓首老者,下至垂髫童子,什么人都有。

其二,老问题,甲胄不精良。上面的渠帅头子们当然不缺兵器甲胄,但下面大部分小卒,仍然处在拿着竹竿当武器的状态。原因很简单,流寇军太多了,哪怕是抢劫朝廷官兵,也抢不到那么多甲兵武装起来。

当初,项奔带着十万流寇军打入京都的时候,确实抢了好几波兵器库,但这些抢来的甲兵,率先武装了他那三万亲卫嫡系,而随着作战日久,流寇们的甲兵日渐残破,还没地儿修补。

其三,粮秣不充足。流寇们维持老状态,打到哪里吃到哪里,可兖州这两年来都在打仗,烂成了筛子,根本找不出几块完整的土地,可供农人好好耕种。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兖州流寇们都吃了上顿没下顿,粮食还越抢越少,后勤无法保障。

反观北楚军队这里,萧瞻这大半年来,亏了谁都没亏过军队,粮秣永远是充足的,甲胄刀兵永远是丰富的,铁矿日夜开采,冶铁的炉子烧得通红,甲胄刀兵源源不断锻造出来,送往四方战场。且虎贲军的数量日益增加,目前已有七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