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时太祖 > 第三百九十六章 玻璃的制作

第三百九十六章 玻璃的制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火炉有了,煤炭也有了,风箱、纯碱、石英、石灰,再加上铁钳夹住的坩埚。除了这些,唐小宝实在是想不到还有别的什么东西了。

“粉末,对!水玉要磨成粉,石灰石也要磨成粉,和碱粉一起混合。”唐小宝猛地想起。

制玻璃的原料中纯碱占20 . 95%,石灰石占19 . 76%,其他的为石英。而这些,唐小宝是不知道的。

那怎么办,比例配置错了,难道就造不出玻璃来了么?

当然不会,这仅仅是一个最佳理论数据而已。至于如何配比,其实并不太重要。唐小宝只记得在某些资料里看到过,玻璃制作的石英含量在八分之六十,其他的是纯碱和石灰。

既然这样就简单了,将石英粉上磨。在天井中的一个老石磨,将石英粉再次的加工研磨成粉。紧接着用细筛过滤,将石灰粉和碱粉混合。石英粉占比六成,碱粉和石灰粉各占两成。

再将做好的原料混合,放进了坩埚内。铁匠牛大春的儿子牛蛋,将早已准备好的火炉,使劲的拉扯着风箱。登时间,炉子内的火势冲天热气扑面而来。

牛大春示意儿子停手,牛蛋这才停止拉动风箱。紧接着,牛大春按照唐小宝的吩咐,将坩埚用铁钳夹了,放在了通红的火炭中。

接下来就交给时间了,一千多度的高温,能不能将原料融化,唐小宝也不清楚。融化之后能不能做出玻璃来,谁

也不知道。

牛大春父子干了半辈子铁匠,好在对此轻车熟路。通红的火炉中火势凶猛,你根本看不清坩埚内的原料到底是一幅什么样子。

最早在三千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了,于是船员们纷纷登上沙滩。有的船员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并用几块“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

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了。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

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他们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就是最早的玻璃。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发了一笔大财。

大约在四世纪的古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法国的纳夫发明制作大块玻璃方法 法国用浇注法制出平板玻璃,从而

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唐小宝知道自己的能力,他是在短时间内怕是无法用浇筑法或者浮法大规模制作玻璃的,毕竟生产工艺摆在这里。

只能用人工吹制的方法,制作成本繁琐,且无法用于大型玻璃的生产中。不过,对于几尺见方的玻璃,还是能够做出来的。

唐小宝也不清楚具体的工艺流程,牛大春也只能是按照融化铁水的方法。不知道过了多久,牛蛋已经累得满头大汗,牛大春示意儿子停下了工作。

紧接着,他用长长的铁钳,夹着炉子里的坩埚将坩埚拿了出来。

此时的唐小宝这才看清楚,坩埚内的原料已经化成了通红的液体。

唐小宝心头砰砰直跳,虽然他不十分的确定,可是从表面上来看,这坩埚内的原料似乎是变成了液体,只要冷却之后,就成了玻璃。

“这位公子,接下来,咱们该当如何?”就连做了大半辈子铁匠的牛大春,此时也是一脸的茫然。毕竟,他只知道炼铁,却并不知道这玻璃是什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