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时太祖 > 第六百一十三章 造假

第六百一十三章 造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什么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历朝历代的帝王们。那怕是那些昏君暴君,在实行某项惠民政令的时候,出发点大多也是好的。

毕竟为了自己江山永固,为了利于自己的统治。可惜,某些惠民的政令发出,到了地方之后就完全变了味道。

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王安石变法推行的青苗法。青苗法的初衷,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

结果呢,青苗法本身的缺陷利息太高再加上期限定的太死,在民间借贷中,还款的时候可以用钱也可以用物。可是在青苗法中,借了粮食必须要用钱来偿还。老百姓们辛苦耕种,获取粮食倒还好说。只要肯努力,总还是有收成的。但是用粮食换钱的时候,就必须要看市场走向了。一旦粮食价格下跌,那么极有可能造成平民还不起青苗钱的情况。

还不起地主老爷们的钱,还可以说情拖欠一段时间,可还不起官府的钱,对不起,虽说那时候没有诚信制度,但衙役们肯定会把你抓去暴打一顿,甚至于抄家。

王安石变法,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说王安石祸国殃民。其实,王安石的出发点很好,青苗法能够减轻老百姓们的负担,不会被高昂的利息压垮。能够增加朝廷的收入,做到富国强兵。能够打压民间高利贷现象,以此稳定人心。

瞅瞅,就这么一举多得的惠民好政策。结果到了地方之后,彻底的沦为地方官员

敛财的工具。

孟樊超作为两江巡抚,仅仅是在每个郡县摊牌了二百亩稻田。州府是五百亩,看起来并不多,影响更是无从谈起。

错就错在,孟樊超为了保证稻田粮食的产量。将稻田的产量,和官员的政绩来挂钩。

这么一来,这些地方官员们,就会变着法子让这二百亩稻田‘提高产量。’

毕竟,粮食产出的越多,对于他们的政绩就越重要。有的地方官员,就开始在这方面动脑筋了。

粮食普及是个苦差事,孟樊超作为两江巡抚,需要经常下基层。去地方巡视,看看这些地方官员对于官田水稻种植的情况如何。

一开始,还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毕竟种粮食嘛,百姓们别的不会做,种粮食那是手到擒来。

各地都是挑选出来最好的官田,便于灌溉的肥田。反正只有二百余亩,都在尽心尽力的耕种。

同时,还会派出衙门的衙役小心看管。雇佣当地的百姓,小心的除草除虫。水稻正是在这种普及之下,这些作为种稻的新型水稻,普及的过程相当顺利。

虽然百姓们不知道水稻产量到底有多大,让他们耕种到官田里面可以。可是让自家的稻田也种植上这样的水稻,百姓们就会持有怀疑的态度了。他们害怕一旦这些水稻产量不行,那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可就直接影响到了自己的生计。

官田一直被小心翼翼的呵护,眼看着他么抽穗眼看着他们

生长。水稻也沉甸甸的压弯了禾苗,这个时候人们才惊喜的发现,这种水稻果真是产量巨大。

作为巡抚的孟樊超,经常到各地去跑。他生怕会出现什么问题,那么这几年来的心血那就白费了。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滨海县,是一个不大的郡县。人口也就在八九万的样子,滨海县的知县罗大翔肥头大耳,总是一幅笑眯眯的样子。

孟樊超从响水县考察完了之后,在随从的陪同下,前往滨海县方向而去。

和其他的京官不太一样,孟樊超巡视地方从来都是不打招呼的。谁也不知道,这位巡抚大人什么时候就会来你的地方体察民情。

这日,孟樊超乔装打扮,骑着一头青驴,在几名手下的陪同下,一路前往滨海县的官田。

可是,到达官田的时候,他们彻底的傻眼了。

只见滨海县的知县罗大翔,正带着衙门的人,让附近的百姓们。将一株株即将成熟的水稻,全部移栽到了官田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